生活的逻辑

生活的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胡悦晗
出品人:
页数:41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8
价格:9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2242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民国
  • 知识分子
  • 日常生活
  • 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学
  • 胡悦晗
  • 生活哲学
  • 逻辑思维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认知科学
  • 日常智慧
  • 思维方法
  • 现实洞察
  • 生活智慧
  • 选择与决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北京知识人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职业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

此外,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中,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编辑推荐】

一部关于民国读书人精神风貌、娱乐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国时期都市生活娱乐指南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取向的著作,作者从时人的日记、回忆录、传记中发掘出当时知识分子,如鲁迅、戴望舒等在图书馆与书摊,咖啡馆、酒吧与茶楼,四合院与洋楼,公园与影戏院,消费与收藏、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偏好,从侧面反映当时知识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阶层意识。资料丰富,论题独特。

●本书考察民国时期上海与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盖衣食消费与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堪称民国都市生活指南。

●本书从日常生活维度出发,呈现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知识群体的整体面貌,兼及与同一时期北京知识群体的比较。

作者简介

胡悦晗,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2010-2011年度访问学者。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史学理论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纪》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博士论文题目为《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信息

绪论/001
第一章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027
第一节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文明”与“文化”/030
第二节 “文明”:上海的都市想象与北京“他者”/036
第三节 “文化”:北京的都市想象与上海“他者”/043
第四节 “文明”上海的娱乐生活与“文化”北京的“回收”生活/049
小结 /065
第二章 职业、居住与消费:知识群体的阶层位置/067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北京的“城”与“人”/070
第二节 职业、收入与声望:知识群体的职业分层/079
第三节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分层/098
第四节 四合院、洋房与公寓楼:居住空间与阶层分化/121
第五节 上海知识群体的消费分层/125
小结 /132
第三章 日常交往与社会关系网络建构/135
第一节 朋友、同事与家人:以私人空间为视角/137
第二节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以公共空间为视角/164
第三节 “礼尚往来”:以物质文化为视角/179
第四节牌局、宴请与清谈:北京知识群体的家庭生活/195
小结198
第四章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03
第一节书房、阅读与写作:以私人空间为视角/205
第二节图书馆、书店与书摊:以公共空间为视角/228
第三节书籍的购买、消费与收藏:以物质文化为视角/244
第四节图书馆、书房与琉璃厂: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259
小结266
第五章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269
第一节服饰品味与身体观/272
第二节疾病与疼痛/286
第三节游乐空间:舞厅、弹子房与回力球场/300
第四节流动空间:漫步、出游与旅行/313
第五节公园、茶馆与影戏院:北京知识群体的闲暇生活与身份认同/332
第六节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生活周刊》为例的分析/339
小结/353
结论/359
附录 沧海一“叶”:大历史中的小家庭——评Joseph W Esherick,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367
人名索引/385
参考文献/389
“破”与“立”之间的不断切换(代后记)/40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为中国近代至今的第一城,关于上海的研究,天然具备了跟社会史和新文化史思潮对接的无限可能。一方面,作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众多学者自然会将上海的城市研究,作为考察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分野、变迁的上佳样本;另一方面,伴随着《申报》、商务印书馆...  

评分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对谈 | 胡悦晗、陆远、许金晶 整理 | 肖立志 摄影 | 刘青 △ 演讲现场 写作缘起 胡悦晗:本书的写作缘起于我的博士生涯。2008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许纪霖教授。许老师本来就擅长研究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我依稀记得第一次与许老师交谈...

评分

1927-1937年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明确了社会分工与阶层分化,逐步形成并稳固了各群体的思维形态与文化模式,以都市人群中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聚焦对象,从吃穿住行、人际网络、精神层面和身份认同等角度,全面观察“五四”之后以“原子化...  

评分

作者:唐山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但事实上,鲁迅是喝咖啡的,在《鲁迅日记》中,至少有5处相关记录。鲁迅这么写,是在讽刺泡“革命咖啡店”的作家,“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  

评分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对谈 | 胡悦晗、陆远、许金晶 整理 | 肖立志 摄影 | 刘青 △ 演讲现场 写作缘起 胡悦晗:本书的写作缘起于我的博士生涯。2008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许纪霖教授。许老师本来就擅长研究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我依稀记得第一次与许老师交谈...

用户评价

评分

生活史的研究,切入角度很有趣,主要应用的是场域理论,史料也很丰富,但分析起来有时觉得不够深入,语言表达相对也比较一般。后记很真诚。

评分

杭州师范大学胡悦晗老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力著,对于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北京和上海这两大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而精准的再现。包括日记、随笔、回忆录、档案等在内的丰富社会史史料的搜集与征引,让本书内容充实而立体;而诸如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社会学理论的引入,也让全书的分析更加系统和厚重。后记里对于自己学术生涯的回顾,真诚而质朴,触动人心。尽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先行嫌疑,并且在北京与上海的对比分析上尚显一定不足,但整体而言,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

主要还是以上海为中心,对北平的研究略显不足。不过在研究方法与角度方面对我有很大启迪。后记感人。

评分

一股法国式社会人类学的味道,感觉像是在读《蒙塔尤》或者《马丁盖尔归来》,研究综述和理论积累非常精彩,值得学习。

评分

羡慕。虽然时局不好,生活和收入大致是闲裕的,更主要是气质里的自如。最爱第四章,藏书、购书、嗜书,心有戚戚。鲁迅先生说,买书是本业,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要买的,好比绿林强盗买盒子炮。夏丐尊说,借来的书过不了瘾,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是一种占有的欲望,也没什么不好,任其只管插在架上,也很心安。本书是严谨的论文,从吃穿住行、人际网络、精神层面和阶层认同等角度,从材料出发全面考察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作者说不耽于人们常说的“雅生活”,而我看到最后,实在还是觉得那时的生活,真就是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