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连玲玲,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彭慕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妇女史、城市文化史。
提到消费,我可以想到的是第一,产品的制作与营销,这其中就涉及到生产怎样的产品吸引顾客(产品定位人群、产品成本、产品生产等),如何对产品进行营销(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营业场所、销售策略、销售人员、公司运营等),第二,顾客的消费,这其中就涉及到顾客是如何进行挑...
评分 评分王康(中国社科院近史所) 原文载于:上海书评(2018年9月) 原文地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2226 近代城市的出现催生了近代消费文化。作为西方世界的“舶来品”,百货公司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进而塑造了近代中国的都市文化?台湾学者连玲玲所著《...
评分消费是被构建出来的。人们向往更美的好生活没有对错。有的人购买所谓身份象征的东西来衬托所谓自身阶层,乃至本没有对应消费能力的人,却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是土鳖才有愚蠢的想法,这恰恰中了商家的套路。消费需要理性,需要根据自身能力消以及商品的实际价值消费。
评分作者在规范平实的研究中以百货公司和消费主义两大线索探讨了近代上海被中介化的“现代性”,在有意打破过往对百货研究的企业史范式的企图心之下,作者将全书分为“消费空间”和“消费文化“两部分,前者分析百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百货作为消费空间的特点(可视化、奇观化展销、游乐场的引进等),后者分析媒体(广告、公司形象杂志)对消费知识的形塑,最后述及性别在消费文化中的被商业化及区隔。因为材料的详实和话题本身的亲切,读来也平添趣味。另,如果如作者所言把百货公司本身视为媒介的话,那么企业行销、媒体运作、顾客消费等系统的行为都可以视作传播了。一开始逛百货消费是仪式化的行为,到后来百货介入上海的日常生活,似乎市民的接受史也是可以考察的一个面向。从方法上而言,多多益善的史料支撑、交汇学科的贯通是好研究的基础。
评分特别好读,运用资料举重若轻,分析问题见微知著。
评分尽管材料对我来说不新鲜,但是能从不同的视角对成因、发展,所做的精彩论述,或许会对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会有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需要经常翻看
评分之前在社科院近代史所听过连老师的讲座,对书中很多内容并不陌生。连老师的文笔很好,娓娓道来又不失重点,历史叙事与理论分析融合的非常完美,阅读体验极佳。序言、结语、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我启发很大,值得反复阅读。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意义,可以算最近上海城市史研究又一部有分量的著作了,相比之下,北京的城市史研究,可以开垦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努力。社科文献出版社为了包装这本书也下了很大功夫,不过有机会还是要读读繁体字原版,简体版中对于几张重要地图和表格的调整影响了作者的叙述。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精彩的著作,富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