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连玲玲,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彭慕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妇女史、城市文化史。
又是一本海量引用文献的严谨性学术作品。当今商业促销手段原来皆处于百年前上海百货公司,手法并无实质性区别。(当然它们也很可能参考了欧美百货的营销手段),具体如下。 无怪乎看到一句话上说“90年代的上海其实在跟30年代的上海接轨。” 转:“B站up主,種草的網紅(女营业...
评分核心问题: 1.消费主义如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观念? 2.它靠什么样的途径发挥其影响力,进而形塑了社会? 核心观点: 1.新文化运动期间及之后(1915—1923)知识分子关于民主、科学、男女平等、小家庭、“中国人”意涵转变的很多争论,是通过百货公司及其媒体的展示在很多上...
评分这次去上海,想找本上海历史相关的书籍,之前想看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刚刚再版但还未上架,恰好有书友推荐这本《打造消费天堂》,于是选择了在上海读这本书。 读完导论很是惊喜,因为里面有关于消费理论和女性主义的章节都是我感兴趣的,而且行文流畅易读,学术味不算浓,没...
消费是被构建出来的。人们向往更美的好生活没有对错。有的人购买所谓身份象征的东西来衬托所谓自身阶层,乃至本没有对应消费能力的人,却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是土鳖才有愚蠢的想法,这恰恰中了商家的套路。消费需要理性,需要根据自身能力消以及商品的实际价值消费。
评分尽管材料对我来说不新鲜,但是能从不同的视角对成因、发展,所做的精彩论述,或许会对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会有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需要经常翻看
评分原来上海百货商场的屋顶游乐场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有了
评分作为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彭慕兰先生的弟子,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连玲玲老师,在这本关于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论著当中,把一个通常会被归入到经济史或者管理史范畴的题目,做成了一项严谨、丰富而漂亮的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她通过对于跟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相关的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详细论述百货公司的发展背后,所呈现出的近代上海在消费文化、大众媒体、性别权力以及阶层区隔等方面的诸多面向,进而得出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的城市现代性的紧密关联。无论是其文字的流畅性与严谨性、框架结构的清晰性与合理性,还是其史料征引的丰富性与研究视角的独特性,都让人印象深刻。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感兴趣的领域,虽然认为自己来写未必可以把材料整理齐全,嘴巴最好不要那么毒,但还是觉得此书实在平平。最直观的感受是,连老师不像受过西学训练的人,在无数可以深挖的地方点到为止(比如“观看”“欲望”“平民”“阶级”),整本书偏重“史”而不重“论”。大多数结论是不证自明的(当然部分要归功于史料梳理),她想要发力推倒重建的论点显得非常羸弱,分析能力不强。比如在论证游戏场民主化时,她试图将民主化定义为向下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去其他研究的勾连、分析不足和辩证地补充“维持阶级特权”,使得这一论证“看完即流产”。这本书就像一位展示自己收藏册的“老人”,可以用作工具书,但无法前后交叠、互相论证,最后交缠在一起直击你心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