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消费天堂

打造消费天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连玲玲
出品人:启微
页数:47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6
价格:6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26687
丛书系列:启微书系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城市史
  • 上海
  • 文化史
  • 经济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连玲玲
  • 消费心理
  • 生活方式
  • 消费习惯
  • 市场趋势
  • 个人成长
  • 理财规划
  • 品牌营销
  • 消费升级
  • 购物体验
  • 消费决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作者简介

连玲玲,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彭慕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妇女史、城市文化史。

目录信息

本书目录
序 (彭慕兰)
简体版自序
导论
百货公司的出现与全球性扩张
新式企业的典范
展演文化权力的舞台
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路图
第一部 分消费空间
第一章 城市:现代消费的地景
上海:中国百货公司的摇篮
上海百货公司的出现
百货公司的城市空间分布
第二章 商店:消费空间的构筑
可视化的消费空间
现代科技的展场
奇观式的展销活动
消费空间的政治挪用
消费欲望的民主化?
第三章 游戏场:走向平民的消费场所
百货公司的娱乐事业
新娱乐的兴起
游戏场的衰落与改革
第二部 分消费观念
第四章 广告:形塑现代的消费观念
百货公司的广告战
广告灌输的“现代”意识
以广告塑造新消费模式
广告引起的“现代”焦虑
第五章 公司志:消费生活的知识化
消费知识平台的建立
企业形象的塑造
消费知识的生产
战争下的消费知识建构
第六章 仕女天堂:消费的性别标签
消费者的性别塑造
女性消费
消费女性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征引书目
附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提到消费,我可以想到的是第一,产品的制作与营销,这其中就涉及到生产怎样的产品吸引顾客(产品定位人群、产品成本、产品生产等),如何对产品进行营销(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营业场所、销售策略、销售人员、公司运营等),第二,顾客的消费,这其中就涉及到顾客是如何进行挑...  

评分

提到消费,我可以想到的是第一,产品的制作与营销,这其中就涉及到生产怎样的产品吸引顾客(产品定位人群、产品成本、产品生产等),如何对产品进行营销(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营业场所、销售策略、销售人员、公司运营等),第二,顾客的消费,这其中就涉及到顾客是如何进行挑...  

评分

这次去上海,想找本上海历史相关的书籍,之前想看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刚刚再版但还未上架,恰好有书友推荐这本《打造消费天堂》,于是选择了在上海读这本书。 读完导论很是惊喜,因为里面有关于消费理论和女性主义的章节都是我感兴趣的,而且行文流畅易读,学术味不算浓,没...  

评分

分享提纲: 1.本书短评:作为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彭慕兰先生的弟子,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连玲玲老师,在这本关于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论著当中,把一个通常会被归入到经济史或者管理史范畴的题目,做成了一项严谨、丰富而漂亮的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她通过对于跟近代上海百...  

用户评价

评分

感兴趣的领域,虽然认为自己来写未必可以把材料整理齐全,嘴巴最好不要那么毒,但还是觉得此书实在平平。最直观的感受是,连老师不像受过西学训练的人,在无数可以深挖的地方点到为止(比如“观看”“欲望”“平民”“阶级”),整本书偏重“史”而不重“论”。大多数结论是不证自明的(当然部分要归功于史料梳理),她想要发力推倒重建的论点显得非常羸弱,分析能力不强。比如在论证游戏场民主化时,她试图将民主化定义为向下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去其他研究的勾连、分析不足和辩证地补充“维持阶级特权”,使得这一论证“看完即流产”。这本书就像一位展示自己收藏册的“老人”,可以用作工具书,但无法前后交叠、互相论证,最后交缠在一起直击你心灵。

评分

史料运用不错,框架也还可以,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从时间上考量的话,近代上海在1900—1949年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发生的变革之剧烈,几乎可以被视为是每十年就要翻天覆地一次,那么书中所列举的这几个主题,在不同时期是不是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呢?其实是一定的。书里当然有提到过这方面的内容,但是问题在于由主题贯穿的材料组织方式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不同历史时期带来的冲击,所以读者对这方面的感受也会趋于平淡,不过瑕不掩瑜,期待未来会有更多近代中国消费主义方面的研究著作问世吧。

评分

很清晰的分析框架,史料也不复杂,非常流畅好读,第四、五章启发很大,百货公司如何成为消费文化与社会互动的空间载体,广告利用政治与文化动态的策略达到宣传目的,此中的媒体传播特质是个可以继续深挖的课题。四大百货公司不但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还构成了想象现代性的参照,因它不但是丰富商品的汇集地,还是现代城市建筑、娱乐场所,高科技设备等现代性体验最强烈场地的集合。了解上海的城市史,怎么离开得了百货公司和南京路呢。看完,毅然决定去上海南京路走走。

评分

原来上海百货商场的屋顶游乐场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有了

评分

作者在规范平实的研究中以百货公司和消费主义两大线索探讨了近代上海被中介化的“现代性”,在有意打破过往对百货研究的企业史范式的企图心之下,作者将全书分为“消费空间”和“消费文化“两部分,前者分析百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百货作为消费空间的特点(可视化、奇观化展销、游乐场的引进等),后者分析媒体(广告、公司形象杂志)对消费知识的形塑,最后述及性别在消费文化中的被商业化及区隔。因为材料的详实和话题本身的亲切,读来也平添趣味。另,如果如作者所言把百货公司本身视为媒介的话,那么企业行销、媒体运作、顾客消费等系统的行为都可以视作传播了。一开始逛百货消费是仪式化的行为,到后来百货介入上海的日常生活,似乎市民的接受史也是可以考察的一个面向。从方法上而言,多多益善的史料支撑、交汇学科的贯通是好研究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