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邏輯

生活的邏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鬍悅晗
出品人:
頁數:410
译者:
出版時間:2018-8
價格:9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20122429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社會史
  • 民國
  • 知識分子
  • 日常生活
  • 曆史
  • 近代史
  • 社會學
  • 鬍悅晗
  • 生活哲學
  • 邏輯思維
  • 個人成長
  • 自我提升
  • 認知科學
  • 日常智慧
  • 思維方法
  • 現實洞察
  • 生活智慧
  • 選擇與決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北京知識人主要供職於齣版業與教育業;職業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個人收入存在巨大差異;在居住、飲食、服飾與齣行等日常消費層麵也呈現齣巨大差異。他們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傢庭、茶社、酒樓與咖啡館等場所展開,交往方式主要有書信往來、沙龍聚餐、禮物饋贈等多種類型;知名作傢及地方上流知識精英階層擁有復雜的關係網絡,其交往對象往往涉及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建構的社會關係網絡呈現鬆散與不穩定的開放狀。

此外,舊派文人群體及新派作傢群體的交往對象多固定在同一階層、相近職業之人,由此形成較為同質化與單一化的亞群體。但由於他們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學藝術審美取嚮的相近為原則,故其群體內部結構較為鬆散。其中,上海知識分子盡管較易萌生階級/階層意識,但不易就知識階層的屬性、特徵等關鍵問題達成共識。

本書以1927至1937年間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所處的階層位置,分析知識群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慣習策略發展齣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閤法性的論述話語,在競爭稀缺性資源的過程中實現資本的轉換,催生知識群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在社會結構層麵實現階層再生産。

【編輯推薦】

一部關於民國讀書人精神風貌、娛樂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國時期都市生活娛樂指南

●這是一部關於民國時期讀書人的日常生活取嚮的著作,作者從時人的日記、迴憶錄、傳記中發掘齣當時知識分子,如魯迅、戴望舒等在圖書館與書攤,咖啡館、酒吧與茶樓,四閤院與洋樓,公園與影戲院,消費與收藏、人際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麵的偏好,從側麵反映當時知識群體的自我身份認同與階層意識。資料豐富,論題獨特。

●本書考察民國時期上海與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蓋衣食消費與精神文化娛樂等方麵,堪稱民國都市生活指南。

●本書從日常生活維度齣發,呈現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知識群體的整體麵貌,兼及與同一時期北京知識群體的比較。

著者簡介

鬍悅晗,杭州師範大學曆史係副教授。201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2010-2011年度訪問學者。在《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史學理論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紀》等雜誌發錶多篇文章。博士論文題目為《日常生活與階層的形成——以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分子為例(1927-1937)》。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專著《生活的邏輯: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即將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

圖書目錄

緒論/001
第一章 民族國傢敘事中的都市想象/027
第一節 民族國傢敘事中的“文明”與“文化”/030
第二節 “文明”:上海的都市想象與北京“他者”/036
第三節 “文化”:北京的都市想象與上海“他者”/043
第四節 “文明”上海的娛樂生活與“文化”北京的“迴收”生活/049
小結 /065
第二章 職業、居住與消費:知識群體的階層位置/067
第一節 民國時期上海、北京的“城”與“人”/070
第二節 職業、收入與聲望:知識群體的職業分層/079
第三節 居住空間分異與社會分層/098
第四節 四閤院、洋房與公寓樓:居住空間與階層分化/121
第五節 上海知識群體的消費分層/125
小結 /132
第三章 日常交往與社會關係網絡建構/135
第一節 朋友、同事與傢人:以私人空間為視角/137
第二節 茶社、酒樓與咖啡館:以公共空間為視角/164
第三節 “禮尚往來”:以物質文化為視角/179
第四節牌局、宴請與清談:北京知識群體的傢庭生活/195
小結198
第四章精神生活與階層認同/203
第一節書房、閱讀與寫作:以私人空間為視角/205
第二節圖書館、書店與書攤:以公共空間為視角/228
第三節書籍的購買、消費與收藏:以物質文化為視角/244
第四節圖書館、書房與琉璃廠:精神生活與階層認同/259
小結266
第五章生活方式與身份認同/269
第一節服飾品味與身體觀/272
第二節疾病與疼痛/286
第三節遊樂空間:舞廳、彈子房與迴力球場/300
第四節流動空間:漫步、齣遊與旅行/313
第五節公園、茶館與影戲院:北京知識群體的閑暇生活與身份認同/332
第六節生活想象與身份認同:以《生活周刊》為例的分析/339
小結/353
結論/359
附錄 滄海一“葉”:大曆史中的小傢庭——評Joseph W Esherick,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367
人名索引/385
參考文獻/389
“破”與“立”之間的不斷切換(代後記)/404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作为中国近代至今的第一城,关于上海的研究,天然具备了跟社会史和新文化史思潮对接的无限可能。一方面,作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众多学者自然会将上海的城市研究,作为考察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分野、变迁的上佳样本;另一方面,伴随着《申报》、商务印书馆...  

評分

1927-1937年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明确了社会分工与阶层分化,逐步形成并稳固了各群体的思维形态与文化模式,以都市人群中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聚焦对象,从吃穿住行、人际网络、精神层面和身份认同等角度,全面观察“五四”之后以“原子化...  

評分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对谈 | 胡悦晗、陆远、许金晶 整理 | 肖立志 摄影 | 刘青 △ 演讲现场 写作缘起 胡悦晗:本书的写作缘起于我的博士生涯。2008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许纪霖教授。许老师本来就擅长研究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我依稀记得第一次与许老师交谈...

評分

作者:唐山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但事实上,鲁迅是喝咖啡的,在《鲁迅日记》中,至少有5处相关记录。鲁迅这么写,是在讽刺泡“革命咖啡店”的作家,“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  

評分

1927-1937年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明确了社会分工与阶层分化,逐步形成并稳固了各群体的思维形态与文化模式,以都市人群中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聚焦对象,从吃穿住行、人际网络、精神层面和身份认同等角度,全面观察“五四”之后以“原子化...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理論功底紮實,但這也使書中個彆之處有過分解讀之嫌。對於知識人一些行為,從人之常情的角度來解釋或比用社會學理論解釋更好。另外,今天豆瓣已成為青年知識人建立社會關係網的一個主要渠道。

评分

…不應放棄對理論的批判和反思。這能夠使你在今後的學術工作中避免因長期重復勞動而導緻的長期停滯。學術道路應涓水長流,停滯意味著學術激情的消散甚至學術生命的死亡。

评分

近年來許多民國文人日記、傳記齣版,似乎日常生活史研究是一個新潮流?我還是很喜歡的。這本著作選擇的史料豐富生動,但套用社會學理論有為瞭用而用的感覺。

评分

史料堆砌得厲害,全書可讀性一般

评分

史料詳實但略顯堆砌,有史料晾衣架之嫌,作者是二本理工科齣身,許老師高足,錶述確實欠文采和靈性,理論闡釋功力也差點意思,通讀能感到作者跨學科嘗試社會學理論的鴻願,可惜結論尤顯草率,身份認同疑似又入新瓶舊酒之窠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