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累计重印达18次之多。本次出版,从正文、附录到索引、原注,均忠实于原作。
斯蒂文• 朗西曼(Sir 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 CH,1903-2000),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他出生于贵族世家,精通多种语言(英语、拉丁语、希腊语、俄语、保加利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 叙利亚语、希伯来语、格鲁吉亚语)。自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周游列国,于多所大学任教,尤其在拜占庭历史及十字军史方面颇有造诣。1965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该领域经典之作,近半世纪以来,备受推崇,至2008年,原版已重印十八次。生动谨严,繁姿庄重,并存一书。
读过世界历史的人都会知道,145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从这一点开始,盘庚在欧洲大陆上空几乎一千年的黑暗时代过去了。从此以后,教会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市民文化崛起。擅长做生意的市民们盘活了整个欧洲的经济生活,并且在经历了黑死病的肆虐之后兴起了文艺复兴...
评分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看过罗杰·克劳利的1453,所以自然的就想先做一个比较,大体上有这么一些区别,个人更喜欢克劳利的那本。 1. 参考性:本书有很多翔实的参考资料,更适合做学问的。 2. 文学性:相较之下,克劳利的文学性更强,波澜起伏,时间空间在不停的转换,而此书一直是...
评分之前看微博上说,数学是研究无穷大的科学。其实世间本没有无穷大,无穷大只是人们的想象。万事万物都有终结的时候,譬如君士坦丁堡。《魔戒》和《冰与火之歌》,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君士坦丁堡作为原型,不禁让人感慨西方人的君士坦丁堡情结,也许正类似我们的晚明情结。...
评分 评分读的历史专著并不多,所以之前很难给自己觉得优秀的历史专著立下一个判断的标准,而读罢此书,似乎有几点值得参考:一是客观准确,立足事实,这是作者对浩如烟海的文稿进行整理,去伪存真的过程;二是逻辑清晰,力求详尽,之前一直期盼能读到一本对某场战役描述特别详尽的书籍...
上学时候的教科书
评分为了跟克劳利/陆大鹏的那本做区别,建议郎西曼/马千这本改名《1453精罗泪目》,克劳利/陆大鹏那本改名《1453精土狂喜》
评分功课|BBC的三城记是不是用的这个脚本?拜占庭沦陷的细节几乎完全copy下来。同属大英出品也不意外|末代的君士坦丁温和执政安抚了四周不安的情绪,但无强硬的行为去保卫领土。奥斯曼当年已无其他强敌,欧洲各国自顾不暇,拜占庭的沦陷只看时间|穆罕穆德二世,富有进取精神的伊斯兰征服者|火炮的运用终结了中世纪的冷兵器时代|奥斯曼的崛起和欧洲史,作者想要记录的太多,奈何篇幅有限,终成散沙
评分纵使早已读过不少类似的书籍,包括克劳利的作品,本书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些语焉不详 交代不清,可能是写的比较简略以及翻译的原因吧,错综复杂的人名地名以及关系很容易犯晕。译注集中于书末不利于翻阅,配图模糊。
评分感叹史诗般的帝国陷落过程,战争描写生动还原真实,可歌可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