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从远古部落纷争到现代全面战争,从毁灭一切的核轰炸到无差别杀戮的恐怖主义
战争为何从未远离人类?战争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
军事史权威集大成之作,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真正理解战争
多学科宏大视角,从战争的角度,重新讲述15000年的人类史
《战争史》是战争史巨擘约翰•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它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战争,绝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它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植根于人类意识的深处,并与人类文明共同演化。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全书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形式单线罗列战例,而是从石、肉、铁、火四个主题,多维度解读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从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到罗马帝国的重兵方阵;从公元前1469年美吉多的战车对决,到“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原子弹爆炸。在不同的文明阶段和社会文化中,战争的逻辑也各不相同,这些战争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挂毯,勾勒出文明演化的历程。
约翰•基根通过历史学、军事学、政治学、人类学、进化论、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非凡视野,从战争的视角,引导我们发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战争史》从战争的角度反思人类社会的命运,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是一部文明世界中,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战争史经典。
本书荣获:
【军事史协会杰出图书奖(1994)】
【达夫•库珀奖(1993)】
约翰•基根,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史学家之一,长期执教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被誉为二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权威。
约翰•基根著作等身,著有《战争史》《战争的面目》《一战史》《二战史》《温斯顿•丘吉尔传》《诺曼底的六支军队》《美国内战》《战争中的情报》《指挥的面具》等。他因在军事史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获得大英帝国勋章(OBE)和爵士勋衔。
评翻译书籍自然要分翻译和原书。先说翻译。无可否认非常糟糕,典型的分包翻译,大约简直一定是给廉价劣质劳动力——研究生的任务,证据如插论一的译者至少知道按德语发音把jaeger译成“雅戈尔(虽然也够雷的)”,第四篇的译者就按英文发音管贝亚尔Bayard叫巴亚德了。军事常识...
评分曾经为了练习英文,比对着原著和译本,读过约翰·基根的《一战史》和《温斯顿·丘吉尔》,很为其文笔所倾倒。其叙事的条分缕析,议论的纲举目明,可谓英国传统文体家中仅存的硕果。这些优越之处,在中译本中亦能拾得七八分。 依我之见,当今时代,学院化的历史写作与报道式的...
评分写文明/文化的作者总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他们似乎总是受累于读得太多而想得太浅。(用的全是二手材料,不过这一点是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就是了。但是,至少就第一章中涉及非西方文明的部分而言,他用的这些材料又有多少权威性可言呢)基根对克劳塞维茨的解读怎么能这么肤浅?他自...
评分这本书中大多引用了欧洲的战争情况,相对于那块土地的历史,还是不太熟悉,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看起来未免有点吃力,但就其主要表达的意思稍微了解了点… 先换个方式来讲述我的理解。战争,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用各自擅长的工具作为武...
评分作者观点是站在文明论基础上的,从历史学角度确要高过克劳塞维茨的政治视角。克劳塞维茨对比同时代马克思,战争论对比资本论的论述很有趣。不过作者作为战争史大家,史料掌握似乎不是很准确,作者说唯一坚决抵抗蒙古的是波斯玉龙杰赤城,看来是完全不了解南宋抗元史了。此外,...
战争史
评分全书看似笼括人类战争史,实际上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西方军事发展何以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为此作者把重心放在开头和结尾,即重点是:第一、探讨是否存在文化性的“暴力本源”;第二、探讨文艺复兴到大战之间的军事文化演进。其余部分,虽然大体按照延时方式叙述,但只讨论其中真正具备革命性的那些,也就是说接近于“简史”、“大历史”的写法。
评分译本..
评分(听)约翰基根vs克劳塞维茨
评分待二刷。 基本观点,战争基于文化而非政治,而否定自我的武士价值观长久成为了剥夺与时俱进的能力。 1.战争本身对于男性有天生的吸引力(摆脱原始的大多数人可以转移吸引方向) 2.欧洲军队的阵战传统来自希腊,组织来自中世纪。 3.如何提供给养,运输,住宿条件始终是指挥官最主要,最持久的问题。 4.武器,武士道德准则及政治军事结合的理论基础使得战争伦理,仪式剥离,成为讲自身拉入毁灭的决绝之旅。(作者比较认同中华文化的自我设限以及对破坏性的稀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