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首册。
读了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一似过屠门而大嚼,使得馋人垂涎欲滴。唐先生不但知道的东西多,而且用地道的北平话来写,使北平人觉得益发亲切有味,忍不住我也来饶舌。
——梁实秋
唐鲁孙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在饮食文化界享有至高地位,“舌尖上的中国”掌舵陈晓卿鼎力推荐。
唐鲁孙不仅谈饮食,更对晚清民国掌故拈之即来,落笔生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推崇的民国奇人。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沪上名士小宝认为唐鲁孙与金庸、高阳可并称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三位引路人。
全新精装口袋本,绝佳阅读体验,兼具收藏价值。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
1. 翠盖鱼翅 这道菜他们是选用上品小排翅,发好,用鸡汤支火清炖,到了火候,然后用大个紫鲍、真正云腿,连同膛好的油鸡,仅要撂下的鸡皮,用新鲜荷叶一块包起来,放好作料来烧。大约要烧两小时,再换新荷叶盖在上面,上笼屉蒸二十分钟起锅,再把荷叶扔掉,另用绿荷叶盖在菜上...
评分很不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在这里会的这么高的分。除了一些老的掌故和故事之外,这本书对于饮食的理解和生活的态度只能用一个纨绔来概括, 既没有吃出水平,也没有吃出文化,更没有吃出境界。居然还有人拿来跟周作人梁实秋比。真是这无知的年代玻璃球都能当钻石卖。
评分唐魯孫吃的博雅,梁實秋吃的理性,汪曾祺吃的深刻,蔡瀾吃的隨性。唐魯孫的文字沒有學者的框框條條,但不失大家品格,市井流氣中卻有規有矩。梁實秋吃的雅致,魚鮮、飛鳥、豆腐、湯頭,小吃,殷實之家的教養與窮文人的拘謹兼具,少了點唐魯孫的快意。汪曾祺吃的圓融,南北流派...
评分“他将品食阅世全化作十几本书,三分说掌故,七分谈饮撰,却故意隐藏了一生的宦海沉浮。” “唐鲁孙先生写作,是掌故中带着吃,吃中带着掌故,带着名士知交们的回忆。” “唐鲁孙先生写北平,写滋味,更写北平味儿,明写饮食,暗写读史阅世;谈论饮食,不是为了想着去哪儿打牙...
评分唐魯孫吃的博雅,梁實秋吃的理性,汪曾祺吃的深刻,蔡瀾吃的隨性。唐魯孫的文字沒有學者的框框條條,但不失大家品格,市井流氣中卻有規有矩。梁實秋吃的雅致,魚鮮、飛鳥、豆腐、湯頭,小吃,殷實之家的教養與窮文人的拘謹兼具,少了點唐魯孫的快意。汪曾祺吃的圓融,南北流派...
從京城回來才看了這本, 還好“中華第一涮”的東來涮,九龍齋的酸梅湯也沒錯過。
评分前人可真讲究啊,可惜中间的断代也让这些传统和讲究中断已久。写民国吃的的人很多,第一次看唐鲁孙先生的书,确实气度不凡,类似于现在的官二代回忆录吧,哈哈。#No. 083
评分理想国的定价实在是没节操。
评分来个机会穿越回当年的北平看看呗〜
评分【藏书阁打卡】唐鲁孙是满清遗少,正经八百的贵族家庭出身,自然吃过见过所谓上等人吃的料理。成年后又游历大江南北,后定居台湾,有口福尝遍全国。这本书里以些北京的饮食为主,特别是今日所谓的北京小吃,书里面说的很多延续至今,成为地方特色招牌,而另一些则已然不见踪迹,其他地方,如天津、上海等地的美食也有提及。此外,本书除了写吃饭菜,还写了一些关于烟酒茶文化的小文,可见怪不得有些地方土语会说吃酒、吃茶、吃烟,这个吃字的含义太丰富了,中国人是最喜欢吃的民族,光从这个吃字就能体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