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旅日觀察的思想結晶。
作者求學日本多年,對日本的政治、文化有深刻的認識,他的中日雙重文化背景,能夠剋服學界對中日問題的一些慣常看法,深入到雙方尤其是日本近現代的文化淵源和曆史深處,梳理演化日本當代的意識形態。
充滿張力的概念辨析。
本書試圖在戰後世界秩序的變動過程中,重新思考中日關係。作者拈齣“友邦”與“敵國”這組具有衝突意味的概念,作為全書試圖解析與超越的對象。
“以日本為方法”的獨特思考方式。
作者有意將觀察角度置於日本內部,力求將日本作為中國自我認識的方法。這種視角不隻是對溝口雄三等日本政治思想史學者“以中國為方法”的顛倒,更是一種理論創新。本書“以日本為方法”,最終指嚮的卻是以中國為本位的立場,並以此展開對曆史認識、東亞秩序等問題的深入思考。
----------------------------
當我們直麵中日兩國彼此的認知差異時,會發現日本恰恰為中國提供瞭一種可供藉鑒的“他者”眼光。從政治思想、學術研究、政治製度等方麵入手,瞭解日本如何理解中國、瞭解日本的政治理念、瞭解當代日本人對世界的想象,有利於中國有效地重塑“日本認識”,從而優化與日本的交往方式,並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思考東亞世界秩序的未來。
----------------------------
李永晶在東京大學從本科到博士畢業,受過非常紮實的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訓練,也是中國學術界為數不多的對日本有深刻瞭解的青年學者。在我看來,他的這部探討“二戰”後的中日關係與世界秩序的著作,是目前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中極為難得的力作。——劉擎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李永晶在東京大學留學十年,對日本的曆史、文化、政治不僅有學術的深入考察,而且有非常感性的、直接的感受。這本書是他多年觀察與思考的結晶,許多篇章極具深意,既有學術分量,又有敏銳的問題意識。——許紀霖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李永晶,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曾任汕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社會理論、近代國際關係史等。著作有《馬剋斯·韋伯與中國社會科學》《正眼看世界》與《東京留學記憶》;另有譯著《斯賓諾莎的宗教批判》《福利國傢的社會學》(閤譯)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國國內秩序的轉換——對日本而言是國際秩序的變動——在極大程度上影響瞭日本國內秩序的形成。”1. 天皇製,一種隱性的民族主義。2. 日本的右翼與右翼的日本。3. 玉音放送中有“欲為萬世開太平”語,是安崗正篤,日本陽明學的代錶,加進去的。小島毅甚至認為,靖國神社實質上是基於儒教教義的神社。“和魂洋纔”之和魂,在創製者佐久間象山那裏,其實質亦然。4. 1955年以來自民黨一黨獨大,同時導緻依賴龐大的官僚體係維持運轉,這是日本的隱性二元基礎。日本外務省,尤其是“中國課”,其行動模式也將呈現齣較強的連續性。5. 在現代日本的政治學、行政學以及媒體報道當中,“地方政府”並非常用的說法,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自治體”或者“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由“團體自治”與“住民自治”兩部分構成。
评分日本一直把中國視為其在東亞的對手,二戰前通過脫亞入歐,成功阻擊瞭中國的現代化。二戰失敗後,由於冷戰的需要,被美國扶持,脫亞入美,經濟上的成功讓其保持瞭對中國的優越感。在近代民族國傢形成前,日本的文化基礎立足於中國,因此日本在其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解構,最終形成瞭以天皇製為核心的民族主義。中國由於其民族理念的模糊性,在近代世界格局中一直沒有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斷吃虧。直到1949纔完成瞭建國的任務。中國還未統一,日本也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傢。對於日本我們需要更多的觀察瞭解與認識,不能以想象中的同文同種等閑待之。
评分極為有意義和真知灼見的研究。割斷曆史遺存的暴力革命後的左翼中國持續忽視瞭自己在東亞的意義,天皇民族主義下的不斷擴張的右翼日本將東亞理解為與中國的零和博弈的戰場。中國丟棄瞭傳統儒學,日本將王道麯解為霸道,中日全方位閤作的前提必然是在二者尋找迴曆史傳統之後,一種基於相互認可的平等協作交流。
评分個人在意的點是,儒傢精英意識在現代中國政治語境下究竟在多大程度影響政治決策啊?發現自己史學和社會學理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很是缺乏和空洞啊
评分文字有些拗口,可能就像作者自己說的,和語言習慣有關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