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烺光(Francis L.K.Hsu)简介
心理人类学开创者之一,美国人类学会会长(一九七八~一九七八)。 一九○九年出生於东北,一九三三年自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毕业,一九四一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职於北京协和医院、任教於国立云南大学(一九四一~一九四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康乃尔大学(一九四五~一九四七)、西北大学(一九四七~一九七九)。退休後转任旧金山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并参与旧金山州立大学及夏威夷大学研究工作。1999年12月15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0 岁。 许氏一生游历甚广,著述丰富,目前台湾出版《许烺光著作集》(10卷)。
本书的目的是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社会的人的共同性做深入考察。作者首先考察了艺术(特别是绘画,文学和男女之间的行为模式),接着将这些个人性格特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特定境况中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两种民族文化模式相融合。最后探讨了两个社会。
全书最为核心的思路就是美国人更个人依赖,而中国人则更相互依赖,因为这样的依赖方式不同,由此在文学、艺术、社交、政府、宗教等等各种方面产生了差异,作者旁征博引,对各个领域都能深入浅出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并能够充分对比两国差异,作为移民这点上确实是有优势。最初读...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书字句不算难译,不过译者有十位之多,似未经好的统校、审读。鉴于出版时间较早(1989年),当时有些专用名词国人可能还不熟悉或缺乏好的译名,译得奇怪(如把Yippie译作“易比派”,索尔仁尼琴译作“苏尔森尼希恩”,傅满洲译成“胡满族”),但有些译误似乎说不过去: ...
评分全书最为核心的思路就是美国人更个人依赖,而中国人则更相互依赖,因为这样的依赖方式不同,由此在文学、艺术、社交、政府、宗教等等各种方面产生了差异,作者旁征博引,对各个领域都能深入浅出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并能够充分对比两国差异,作为移民这点上确实是有优势。最初读...
论宗教这一章非常精彩,堪与杨庆堃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相比,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世界变化很快。如今好一部分中国人或许更像书中所写的美国人,但前人的文化依旧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一些烙印。阅读这样的书,能使人从过于现实的现实中抽离出来,把位置放远一点,知道了过去,才能了解现在,才能知道未来。中译本删去了三章和结论部分,我看过英文原文之后,恐怕并不只是因为有敏感文字,比如“美国人的缺陷”一章,从完整理解作者意思的角度看,完全应该保留。或许八十年代,终究还是一个妄自菲薄的年代吧。
评分作者是旅美的华裔人类学家,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以人类学的观点来讲述文化差异的书。翻译不太好!
评分在不了解人类学之前最好大家都不要结婚生孩子。可能因为是老书,总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概括,没有什么新观点的提出。更解释不了为什么产生这些现象。读后有些失望。
评分: C91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