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

魔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村松梢风
出品人:
页数:256
译者:徐静波
出版时间:2018-4
价格:42.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49588
丛书系列:魔都书系
图书标签:
  • 上海
  • 村松梢风
  • 日本文学
  • 日本
  • 随笔
  • 城市
  • 日本文學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魔都
  • 都市生活
  • 上海文化
  • 历史人文
  • 现代都市
  • 城市记忆
  • 生活方式
  • 人文地理
  • 都市风貌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主要为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本书中,村松梢风深入感受了上海的繁华街区、娱乐场所,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与中国进步文人进行了密切来往,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园林风景,其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使用了直观、生动的文字来描绘自己在上海的见闻,第一次使用了“魔都”这一意象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全书分为四辑,配有插图多幅。

作者简介

村松梢风(1889—1961),日本作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多次到中国游历,撰写了近十部有关中国的著作,与中国渊源颇深。代表作有被著名导演沟口健二翻拍成电影的小说《残菊物语》等。《魔都》是其在中国的第一部旅行记,也由此创造了上海的“魔都”意象,如今这一词语几乎已成为上海的代名词。

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专著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1992年)《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2004年)《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2009年)《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2013年)《和食的飨宴》(2015年)《观知日本》(2016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2017年)等8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等15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1种。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

目录信息

目录
译者前记
辑 一
扬子江
明亮的上海 黑暗的上海
夜上海
绿牡丹
田汉先生
新世界、大世界
参观学校
移居俄国人的公寓、友人来
《创造》同人
跑马
西湖之旅
归国之日
辑 二
乞丐与剩饭
梦寐之乡
中国的色彩
黄包车
欢乐之都
大世界 新世界—上海的民众娱乐场
赏钱
辑 三
车站一景
我观上海
跑狗
北四川路
俄国女郎
黑猫跳舞场
赌博馆
辑 四
风景的印象
建筑
中国的庭园
都市的风景
茶馆
中国菜肴
苏州游记
西湖游览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5月16日第16版。转载请注明。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形成的国际大都市,近代上海拥有许多耀眼的名片:“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现代中国的钥匙”……其中唯有“魔都”避免了被埋没的命运,在今天成为上海的代名词。这一词汇究竟从何而来,...

评分

评分

村松梢风到上海来的目的是寻找人生的新阶段,看了书后没有总结出他要寻找的到底是什么。村松梢风在国内出版的作品只有两部,还是编译,不是很完整。对于作家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并不能完全把握。 村松梢风写到的上海是中国文人不屑写的庸俗和混乱,从以他者眼光看到的真实的城市状...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比较了一下已入手的《中国色彩》(同是村松梢风的中国游记,同为徐静波翻译)。篇目上,粗看下来,《魔都》的辑四与《色彩》的首章“江南的风物”(共8篇)完全重合;内容上,《魔都》专是上海见闻,而《色彩》则囊括苏杭南京广州北京。浙江文艺的“东瀛文人印象中国系列,已入手《中国色彩》和《秦淮之夜》(谷崎润一郎)两本,翻得很好,做得也好。《魔都》也要入。

评分

作为文学写作者的村松梢风不是社会学家或者历史学家,他笔下的上海当然不会是一个包全的上海,而只能是一个上层日本人眼中的主观侧面,因此不必要对其写作有过多苛求。直到倪伟老师的课,才发现“魔都”的命名原来自于一位外国人,但这个命名实在是太精妙了:尽管村松的写作非常片面,但他笔下的上海和今日的上海在内核上实在是一脉相承的——熔炉城市、“泛滥化”的自由、激进而强烈的个体意识——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的确存在着其所谓的“上海精神”,这里面当然有不堪的成分,但也是上海之所以成其为上海的缘由。

评分

感觉更像是游记,部分文字带有强烈的偏见,但是总体看下来客观居多。着重写了20年代民国上海和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阴暗两面皆有,可一窥这座远东大都市的彼时景象。「上海是一个没有昼夜区分的地方。无论夜有多深,都可看到人们在不断地走动,汽车在行驶,黄包车在奔驰。」

评分

恐怕没有比“魔都”更适合的词汇来概括1920年代的上海了。这里是国际大都市,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最重要枢纽,拥有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所造就的“魔性”,堪称近代中国的高度浓缩和真实写照。1924年,日本文人村松梢风第一次使用了“魔都”来指称这座城市,描绘了黑白交织的城市面貌,新潮的社会风尚和市民生活,田汉、郭沫若等中国新文学家的风采……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魔都”已经悄然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拥有全新和丰富的内涵,但有一点承接了从前:象征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容纳多种文化的上海,拥有着令人向往的魅力。《魔都》是一部见证也是一个引子,可以启发对“魔都”意象追根溯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上海近代以来发展变化的感悟。

评分

比较了一下已入手的《中国色彩》(同是村松梢风的中国游记,同为徐静波翻译)。篇目上,粗看下来,《魔都》的辑四与《色彩》的首章“江南的风物”(共8篇)完全重合;内容上,《魔都》专是上海见闻,而《色彩》则囊括苏杭南京广州北京。浙江文艺的“东瀛文人印象中国系列,已入手《中国色彩》和《秦淮之夜》(谷崎润一郎)两本,翻得很好,做得也好。《魔都》也要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