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与日常

狂欢与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世瑜
出品人:
页数:4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18
价格:7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88689
丛书系列:博雅撷英·赵世瑜社会史作品集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赵世瑜
  • 明清史
  • 历史
  • 生活史
  • 民间信仰
  • 庙会
  •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 狂欢
  • 日常
  • 生活
  • 情感
  • 青春
  • 成长
  • 自由
  • 探索
  • 独立
  • 梦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全书内容恰如其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他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

作者简介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先后出版《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等著作,《欧洲史学新方向》等译著及论文百余篇。

目录信息

叙 说
概说之部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寺庙与民间文化
一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与宗教的民间化
二 日常生活中的寺庙的若干分类
三 寺庙与民众生活
四 关于“大众宗教文化”
民间社会中的寺庙:一种文化景观
一 关于景观研究
二 寺庙的分布及其文化意义
三 八蜡庙及刘猛将军庙之例
四 龙神庙及各类水神庙之例
五 土地庙之例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
一 引论
二 庙会狂欢的原始性
三 庙会狂欢的全民性
四 庙会狂欢的反规范性
五 庙会狂欢的良性功能
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
一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鬼神信仰的态度
二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鬼神信仰的进攻
三 中国民间社会的强烈反弹
四 民间文化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角色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
一 城隍与土地:从祭祀对象看城乡关系
二 庙会的商业功能与整合功能上的城乡异同
三 城乡庙会的交融互动及其反映的城乡社会文化联系
地域研究之部
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
一 概 说
二 文化娱乐功能
三 商业贸易功能
四 中心地角色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之比较
一 江南与华北庙会经济功能的地位转换
二 江南与华北庙会歌舞娱乐水平的地位转换
三 江南庙会的地域性与宗族性
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
一 说“社”
二 作为“民俗聚落”的社
三 社火、社祭与傩事
个案研究之部
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
一 从几则官府榜示谈起
二 妇女的宗教活动与闲暇娱乐生活
三 女性、女神与女宗教师
四 对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分析
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
一 “太阳生日”的传说与习俗
二 明清易代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性话语
三 “太阳生日”凝聚的历史记忆
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一 刚铁的故事
二 黑山会的故事
三 刚铁祠庙的故事
四 宦官的故事及其他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一 京师五“顶”
二 京师东岳庙的国家正祀性质
三 五“顶”的民间信仰性质
四 京师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之一例
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
一 东岳庙与清代京师的鲁班信仰
二 鲁班信仰与行业组织的契合
三 作为祭祀组织的鲁班会
四 分化的挑战
五 余论
附 录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一 社会史是什么?
二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惠
三 社会史与社会科学:相互的批评
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
一 关于社会史概念的一些疑问
二 作为历史研究范式的社会史
三 作为整体研究的社会史
四 属于历史学而非社会学的社会史
文献工作与田野工作
一 从新史学说起
二 民俗史与民俗学
三 民间文化史研究数例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P20特定的岁时年节多是由民间诸神的生日组成的,而与季节有关的岁时年节也往往被赋予民间信仰的内容,充满了仪式性的活动。 P33在各地,诸神诞日的庙会活动成为民众的盛大节日,信仰便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合理合法的借口。不仅民众渴望参...  

评分

耳熟能详的作者,耳熟能详的书籍。看完以后,感觉却很平淡,论述四平八稳,大量的论据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文章提出的社会史在个案中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在社会史的名义下做着考据的工作,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略显过时,也许是因为时代的缘故吧,...  

评分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P20特定的岁时年节多是由民间诸神的生日组成的,而与季节有关的岁时年节也往往被赋予民间信仰的内容,充满了仪式性的活动。 P33在各地,诸神诞日的庙会活动成为民众的盛大节日,信仰便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合理合法的借口。不仅民众渴望参...  

评分

耳熟能详的作者,耳熟能详的书籍。看完以后,感觉却很平淡,论述四平八稳,大量的论据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文章提出的社会史在个案中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在社会史的名义下做着考据的工作,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略显过时,也许是因为时代的缘故吧,...  

评分

耳熟能详的作者,耳熟能详的书籍。看完以后,感觉却很平淡,论述四平八稳,大量的论据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文章提出的社会史在个案中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在社会史的名义下做着考据的工作,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略显过时,也许是因为时代的缘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讨论庙会体现出来的市镇与乡村关系;庙会的经济、娱乐和宗教等功能(其中可见华北与南方庙会的差异)。“太阳生日”(清初崇祯死难日的集体记忆和被塑造);“黑山会”(宦官在民间祭祀活动的角色,涨知识了哈哈哈哈);“鲁班会”(与东岳庙的关系,行业组织的团结,“会首”“会末”的领导,商人工厂对行会的瓦解)。我觉得个案部分比较精彩!!!附录嘛……

评分

读完后对庙会的社会功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娱神”即“娱人”,庙会既是神的游戏亦是人的狂欢,于是人们借此形塑公共空间,为社区日常生活提供交往与娱乐的渠径。而在迎神赛会中展演出的“狂欢精神”,虽常具挑战社会规范的破坏性,但在迷信的表皮下亦隐藏着理性的目的,因此作者认为它更像一个社会控制的安全阀:一方面是百姓日常单调生活、辛苦劳作的调节器,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礼教束缚下人们被压抑心理的调节器。如此则不难理解民国的反迷信运动中诸多示禁而未禁的事例,政府亦清楚传统仪式给予心灵慰藉、凝聚社区认同的功效,只要不妨碍公共治安,迷信之于科学,也并非如同现代化宣言那般时刻紧张对立。

评分

面向大同行的若干思考和议论,完全没有相关知识也能看热闹,但同行会容易读一些吧。赵老师早年作品,较初步地提出了有关民间宗教和文化活动的设想,更重要的可能是赵老师当时对作为一种历史学而不是社会学范式的社会史的论辩。

评分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切入点不错 第三部分个案比较有趣 论文合集

评分

好像 没有想象中 那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