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与日常

狂欢与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世瑜
出品人:
页数:4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18
价格:7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88689
丛书系列:博雅撷英·赵世瑜社会史作品集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赵世瑜
  • 明清史
  • 历史
  • 生活史
  • 民间信仰
  • 庙会
  •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 狂欢
  • 日常
  • 生活
  • 情感
  • 青春
  • 成长
  • 自由
  • 探索
  • 独立
  • 梦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全书内容恰如其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他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

作者简介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先后出版《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等著作,《欧洲史学新方向》等译著及论文百余篇。

目录信息

叙 说
概说之部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寺庙与民间文化
一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与宗教的民间化
二 日常生活中的寺庙的若干分类
三 寺庙与民众生活
四 关于“大众宗教文化”
民间社会中的寺庙:一种文化景观
一 关于景观研究
二 寺庙的分布及其文化意义
三 八蜡庙及刘猛将军庙之例
四 龙神庙及各类水神庙之例
五 土地庙之例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
一 引论
二 庙会狂欢的原始性
三 庙会狂欢的全民性
四 庙会狂欢的反规范性
五 庙会狂欢的良性功能
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
一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鬼神信仰的态度
二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鬼神信仰的进攻
三 中国民间社会的强烈反弹
四 民间文化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角色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
一 城隍与土地:从祭祀对象看城乡关系
二 庙会的商业功能与整合功能上的城乡异同
三 城乡庙会的交融互动及其反映的城乡社会文化联系
地域研究之部
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
一 概 说
二 文化娱乐功能
三 商业贸易功能
四 中心地角色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之比较
一 江南与华北庙会经济功能的地位转换
二 江南与华北庙会歌舞娱乐水平的地位转换
三 江南庙会的地域性与宗族性
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
一 说“社”
二 作为“民俗聚落”的社
三 社火、社祭与傩事
个案研究之部
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
一 从几则官府榜示谈起
二 妇女的宗教活动与闲暇娱乐生活
三 女性、女神与女宗教师
四 对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分析
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
一 “太阳生日”的传说与习俗
二 明清易代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性话语
三 “太阳生日”凝聚的历史记忆
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一 刚铁的故事
二 黑山会的故事
三 刚铁祠庙的故事
四 宦官的故事及其他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一 京师五“顶”
二 京师东岳庙的国家正祀性质
三 五“顶”的民间信仰性质
四 京师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之一例
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
一 东岳庙与清代京师的鲁班信仰
二 鲁班信仰与行业组织的契合
三 作为祭祀组织的鲁班会
四 分化的挑战
五 余论
附 录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一 社会史是什么?
二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惠
三 社会史与社会科学:相互的批评
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
一 关于社会史概念的一些疑问
二 作为历史研究范式的社会史
三 作为整体研究的社会史
四 属于历史学而非社会学的社会史
文献工作与田野工作
一 从新史学说起
二 民俗史与民俗学
三 民间文化史研究数例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P20特定的岁时年节多是由民间诸神的生日组成的,而与季节有关的岁时年节也往往被赋予民间信仰的内容,充满了仪式性的活动。 P33在各地,诸神诞日的庙会活动成为民众的盛大节日,信仰便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合理合法的借口。不仅民众渴望参...  

评分

耳熟能详的作者,耳熟能详的书籍。看完以后,感觉却很平淡,论述四平八稳,大量的论据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文章提出的社会史在个案中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在社会史的名义下做着考据的工作,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略显过时,也许是因为时代的缘故吧,...  

评分

通过新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解读传统中国底层的民俗问题,感觉非常不错。虽然里面收的都是一篇篇内容并不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但作者写作的主题确实前后一贯的:就是从研究社会民俗的角度,考察上层政权与下层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非常...

评分

通过新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解读传统中国底层的民俗问题,感觉非常不错。虽然里面收的都是一篇篇内容并不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但作者写作的主题确实前后一贯的:就是从研究社会民俗的角度,考察上层政权与下层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非常...

评分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P20特定的岁时年节多是由民间诸神的生日组成的,而与季节有关的岁时年节也往往被赋予民间信仰的内容,充满了仪式性的活动。 P33在各地,诸神诞日的庙会活动成为民众的盛大节日,信仰便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合理合法的借口。不仅民众渴望参...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多与历史学的存续息息相关的问题,赵老师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看得明明白白了,今天居然还是有人转不过弯来。这不是观念和路径之争,而是纯粹的思想僵化,心胸狭隘

评分

算是补上十几年前的旧帐,必须在扎实的历史考证基础上寻找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

评分

北大社的三本书是赵老师20年来研究区域社会史历程的展现,用几天时间把第一本书细致读了一遍。前半部分的个案研究非常出色,无论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还是社会史方法+华北地区的研究路径都非常值得我学习。附录中的三篇文章是对社会史概念和方法的反思,需要更加精细阅读。自己读的时候感觉对我们这代学生来说,社会史范式好像是冥冥之中自然存在于自己历史思维中的,尽管并不系统,但是并不像接受一个全新的东西那样感到冲击。书中两次提到对选题流于庸俗和猎奇的社会史的警惕,在我看来,选题的猎奇也许不需要这么被警惕,一个庸俗或猎奇的选题,如果能深入下去讨论一个中观或宏观的问题,那么这种选题就有它的价值,但如果仅仅是描述一个猎奇的事实,那真的就没有意义。对自己很有用的一本书,值得反复阅读与品味。

评分

一静一动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上,还有官方认可和民间信仰的张力上,有一处让人笑出声,“庙会作为传统社会中较少的几种男女混杂活动的公开场合之一,作为少数女性抛头露面,甚至笑语喧哗的场合之一,是保证心理健康和调节性别间感情的重要手段”,想象不到没有会怎么样。民间文化发展的基础:唐宋以来城市的发展、政治控制的相对松弛、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松懈,民众生活的自由度较大的增加,对于与宗教信仰直接相关的神灵祭祀,明初统治者并不能同时加以全面的清理和打击。一方面是因为民间的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构成民众意识形态和群体生活的重要内容,无法彻底根除,若如此去做,还会引起强烈的反弹;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也是神道设教,需要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愚弄和威吓民众,稳固自己的统治/本地民间信仰与乡土渊源/农民起义变成了靖康之耻的记忆

评分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切入点不错 第三部分个案比较有趣 论文合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