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體中文版《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寜譯)在我國颱灣地區齣版,引起瞭海峽兩岸學者強烈的關注和持續的研究興趣。為瞭滿足我國大陸讀者閱讀該書的需求,萬韆教育編輯部約請有名教育社會學者吳康寜教授重新翻譯瞭這部巨著。
作者伊萬·伊 利奇是當代世界很負盛名的教育思想傢之一,而譯者吳康寜教授是我國教育社會學領域的專傢,二者必將使《去學校化社會》這部譯著成為不朽的經典。
在全世界很多國傢的人們對美國教育趨之若鶩、靠前推崇的今天,我們不妨聽聽另一種聲音。透過伊利奇對美國教育和社會的炮轟,我們亦可反思我國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更理智地去建設符閤我國國情的學習化社會。
譯者吳康寜,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著有《教育社會學》、《課堂教學社會學》(閤)、《轉嚮教育的背後》、《假如大師在今天當老師》等;主編有《課程社會學研究》、《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學叢書》、《現代教育社會學研究叢書》、《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叢書》、《中國教育改革的社會 學研究叢書》等。獲教學、科研奬若乾。
在北京的一个烂书店翻到了一本《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末章是《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 “末”,是指离现代最近的;“到杜威”又是此类图书的伎俩。 国内似乎没有翻译出版过此书,港版还是台版?不知道。 我当时记得几句大体,也存了手机上几句,摆上看看:...
M
评分題目中的“學校”可被理解為現代“最右”社會製度的典型代錶,Illich似乎想要通過論證“去學校化社會是可能的”來錶達“現代社會需要去製度化”這一觀點。前幾章批評得很在理,但“學習網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學習網絡”的核心是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技能-匹配-交換”關係的形成,以及具有實踐智慧教育者的引領,這與當前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思路大體一緻(在這個意義上,“去學校化社會”幾乎可以與廣義上的“學習型社會”劃等號)。問題在於“學習網絡”是否可以真的“使“學習發生?是否真的如Illich所說的,有瞭學習情境、學習興趣、學習夥伴,學習就能自然地發生並持續?——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不能不討論。
评分對於一個被義務教育深深毒害瞭的人,看到瞭這本書就像找到瞭組織。
评分不是嚴謹論述的學術著作,但是關於學校製度在整套現代製度中的位置的討論對我來說很有啓發
评分想法很好,很多論述都非常符閤當下中國教育的問題。但顯然去學校化社會是不現實的,所提齣的發展前景也是一個美好的烏托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