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体中文版《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强烈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兴趣。为了满足我国大陆读者阅读该书的需求,万千教育编辑部约请有名教育社会学者吴康宁教授重新翻译了这部巨著。
作者伊万·伊 利奇是当代世界很负盛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而译者吴康宁教授是我国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专家,二者必将使《去学校化社会》这部译著成为不朽的经典。
在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们对美国教育趋之若鹜、靠前推崇的今天,我们不妨听听另一种声音。透过伊利奇对美国教育和社会的炮轰,我们亦可反思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更理智地去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习化社会。
译者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著有《教育社会学》、《课堂教学社会学》(合)、《转向教育的背后》、《假如大师在今天当老师》等;主编有《课程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学丛书》、《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 学研究丛书》等。获教学、科研奖若干。
在研究生课程中,专门看了这本书。书比较薄,写在1970年代。这里有一个概念,我想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teachers-at-large.(或者叫 educators-at-large) 但是,我的老师写了一本Re-schooling society.可以一起读!
评分在研究生课程中,专门看了这本书。书比较薄,写在1970年代。这里有一个概念,我想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teachers-at-large.(或者叫 educators-at-large) 但是,我的老师写了一本Re-schooling society.可以一起读!
评分M
评分尖刻,但是充满启发。学校教育充满了自我异化的可能性,甚至是用学校教育来垄断一切教育的可能性。我不敢相信伊利奇描绘的前景,但我非常认同他提出的批评。
评分居然拖拖拉拉看了这么久。这个人挺超前的,但是再有点更体系化的思想就好了。
评分题目中的“学校”可被理解为现代“最右”社会制度的典型代表,Illich似乎想要通过论证“去学校化社会是可能的”来表达“现代社会需要去制度化”这一观点。前几章批评得很在理,但“学习网络”是否有效值得商榷。“学习网络”的核心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技能-匹配-交换”关系的形成,以及具有实践智慧教育者的引领,这与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大体一致(在这个意义上,“去学校化社会”几乎可以与广义上的“学习型社会”划等号)。问题在于“学习网络”是否可以真的“使“学习发生?是否真的如Illich所说的,有了学习情境、学习兴趣、学习伙伴,学习就能自然地发生并持续?——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不讨论。
评分前四章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