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術將為天下裂

道術將為天下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循
出品人:
頁數:304
译者:
出版時間:2017-7-15
價格:CNY 32.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959913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漢宋之爭
  • 張循
  • 曆史
  • 清史
  • 清學史
  • 中國哲學
  • 哲學
  • 道術
  • 天下裂
  • 哲學
  • 思想
  • 曆史
  • 文化
  • 批判
  • 覺醒
  • 變革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政治或思想角度分彆對“漢宋之爭”進行的研究已經不少,本書則將此二角度結閤起來考察,並提齣新的解釋。有彆於前賢較多注意高層的統治者,本書將眼光嚮下看——“漢宋之爭”不僅是少數專業“學人”探討的學術問題,同時也是大量一般“讀書人”廣泛參與的熱門話題。“讀書人”往往因為對科舉之學抱有不同態度而沾上漢宋的意氣之見,正是他們的不斷捲入使得漢宋的爭辯成為彌漫一世的風氣。少數專業學人的“漢宋之爭”則屬於思想史的問題——當儒學發展至清代“漢學”的階段,考據的興趣被激起而難以扭轉,與義理、德行等層麵之間愈發離異乃至分道揚鑣,由此呈現齣“道術將為天下裂”的局麵。然與此同時,作為整體的“儒學”的理念依舊強固,又絕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真正齣現。既難以抑止考據的興趣,又必須限製這種興趣的發展以防止它同義理、德行等層麵脫節,清代漢學(傢)始終處在這種內在的緊張之中。此即“漢宋之爭”在思想史上的含義。可以說,“漢宋之爭”是儒學在清代的新發展給自身帶來的新問題。

著者簡介

張循(1978— ),四川成都人,復旦大學專門史專業博士,2015—201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中國史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西部項目課題各一項。代錶性論作有《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義理與考據之間:濛文通先生的經學曆程》等。

圖書目錄

【目錄】
道術將為天下裂——清中葉“漢宋之爭”的一個思想史研究
一、引言/2
二、不讀漢宋書,也爭漢宋學:清代漢宋之爭“風氣”的形成/20
(一)科舉之業與漢宋之爭/22
(二)讀書人與學人的兩個世界/38
三、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雙重含義/67
(一)漢學與理學的對立/71
(二)漢學的內在緊張/84
四、漢宋之爭與清代宋學傢的漢學化/115
(一)“植之本屬漢學”118
(二)從“漢宋之爭”到“今古之爭”/128
(三)宋學傢漢學化的原因/134
(四)對一個既有解釋的迴應/144
五、化解緊張的努力與無奈:陳澧及其漢宋調和論/167
(一)陳澧漢宋調和的性質/170
(二)“兩分之”與“兩通之”:陳澧漢宋調和的兩種方案/176
(三)“所學不可以語人”:陳澧的處境/189
六、結語/207
附錄 義理與考據之間:濛文通先生的經學曆程/226
參考文獻/275
後記/29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評分

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評分

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評分

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評分

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用戶評價

评分

不能說不好,也不能說太好。作者在這裏提齣瞭很多新穎的觀點,梳理學術史自不必說,我覺得全書可以分成兩個重要的地方。一則講清代的漢宋之爭,這是最核心的論題,但不同於以往的論述,作者將清代的漢宋之爭內化成隻屬於漢學(清學)內部的兩層意蘊之爭,“窮經與進德,考據與義理”,有意的消解傳統的清代宋學觀念,而將傳統的說法解釋為“義理和理學”結論不好說對不對,至少是一個新視角,其實它的大背景說到底也還算是錢穆餘英時那一脈得所謂學術內在演化說法,所謂漢學內部的爭端,也就是清學(自行演化)的正常演化的過程。第二點,在文中彰顯不多,但其實是更為重要的問題,即晚清的學術轉型,倘若沒有西學激蕩,是否如作者所說的因漢學內部已經産生的分裂,通人不存隻有專傢,由此而進一步的學科分裂乃至現代學術的建立,然而,稍有常識的人..

评分

在講爛瞭的漢宋之爭問題上彆齣新意,其勇氣和創見自不待言。特彆注意"思想以外"的視角,關注一二思想傢外的一般為數眾多的讀書人,留心時代氛圍,從而將思想傢置身其中,發掘思想隱幽於大環境之中,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最後部分奔著漢宋之爭的"本質"而去,全然不同於前人之說,並欲下接現代學術的分科,雖隻是非常謹慎的提醒,但已有宏大氣象,評論中不少人也都對此感興趣。附錄一篇其實也並非一般拼湊,而是與正文相續。本科時上過張老師一門半課,現在已經想不起多少瞭,當時也不能懂,隻記得老師的神態和段子,還有一次路上碰到跟同學直呼其名結果被聽到,然後老師淡定地跟我點瞭下頭。讀完方知老師學問的氣象,為川大史學振奮

评分

把清代的漢宋之爭分為兩層, 從而解釋第二層漢宋之爭是清代漢學的“內部緊張”,並最終促成瞭儒學的分解。部分論點的材料似乎無法支撐。

评分

漢宋學問題之中,“漢學”、“宋學”、“理學”等幾個基本概念本身便是多層次、多含義的,在不同的語境之下又有更多樣的內涵,要分清“漢人的漢學”、“宋人的宋學”、“清人的漢學與宋學”,以及“民國學人的清學”幾個層次及其各自發展的走嚮與理路,從民國前賢基於不同立場的迴溯性論述及其形成的幾乎已是約定成俗的基本敘述和概念之中抽身齣來考察上述諸層麵,的確是難度極大的事情。作者在此書中做瞭一些嘗試,試圖從已有的幾個論說範式之中尋找突破點,有獨到之論,亦有語焉不詳、論據不足之處,漢宋學的問題也非本書之篇幅所能講得清的。另:大一時曾與師談及清代學術更下層之狀況,師雲:此與現有學術史論述大不同,讀過此書,也算得瞭一點啓發。

评分

張老師本書對手方都是大師級彆的人物。傳統中的反傳統,清代的學術發展到最後是否也可成為多元現代性的一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