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

邻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美] 杨·T.格罗斯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240
译者:张祝馨
出版时间:2017-9
价格:4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17334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战
  • 人性
  • 大屠杀
  • 社会学
  • 极权主义
  • 社会学/人类学
  • 杨·T.格罗斯
  • 邻人
  • 社会关系
  • 日常互动
  • 人性观察
  • 城市生活
  • 亲密距离
  • 邻里故事
  • 情感连接
  • 社区文化
  • 人情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作者简介

杨·T. 格罗斯 (Jan T. Gross,1947-),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1996年,格罗斯及其夫人因其“杰出的学术成果”而被波兰总统授予波兰共和国勋章。已出版专著及合著十余部,包括《恐惧:奥斯维辛之后波兰的反犹主义》 (Fear: Anti-Semitism in Poland after Auschwitz)、《来自域外的革命:苏联对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的征服》(Revolution from Abroad: Soviet Conquest of Poland’s Western Ukraine and Western Belorussia)等。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是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引发巨大的反响和争议,它在波兰激起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波兰—犹太关系的集中讨论,波兰议会在本书出版后发起了对耶德瓦布内大屠杀的调查,波兰导演瓦迪斯瓦夫·帕西科夫斯基(Władysław Pasikowski)受到本书和相关讨论的启发,拍摄了电影《沉默的共谋者》。

译者 张祝馨,英国利兹大学英语文学硕士,现为图书编辑。译有《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等。

目录信息

致谢
前言
事件梗概
资料来源
战前
苏联占据时期(1939—1941)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拉兹沃夫大屠杀
准备
谁谋杀了耶德瓦布内的犹太人?
谋杀
掠夺
私人传记
不合时宜
人们记得什么?
集体的责任
对资料的新诠释
有可能同时成为受害者和施害者吗?
通敌
对斯大林主义的社会支持
为了一种新的史学
后记
图片资料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 能说的,想说的,想问的,太多了,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 一,自私的基因。生物的本能决定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又将人类和普通的动物区别开来,在长远性和短期性,道德和本能之间寻找到一个相对能接受的平...  

评分

耶德瓦布内的邻人同时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喜好偏见:苏联对波兰的“苏维埃化”冲击了波兰所有民族和社会阶层的人,当德军入侵时,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被视为解放者,德国的反犹主义也得到了波兰人的喜爱。 讨厌偏见:反犹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天主教徒相...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卡廷和沃伦相比,耶德瓦布内的真相更加让人绝望。更何况,前者为波兰人一份对苏联和西乌克兰人的“血泪控诉”,而后者中那些作为受害人的前者,却摇身一变成屠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所以,拯救了欧洲基督教的波兰人,敢拍卡廷和沃伦,却未必敢自揭伤疤……从这个意义上看,杨·T·格罗斯的这份调查报告,值得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评分

看书的时候被那种愚昧和暴行震惊了,有时候甚至觉得恶心,集体之恶也是恶,不能因为法不责众就忽视或遗忘,人在集体之中的确容易受到影响,但仍然会有一部分人保持清醒,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恶在这种背景之下会被放大,不能因为是普通人或者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就不用负责任了,历史是应该得到公正的记载的。

评分

作者“不预设结论”的开放式讨论很赞。看了以后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悲剧,因为偏见和所谓的“流氓无产者”是不能被去除的。既然如此,毁灭性的原动力需要约束,但在极权主义下,“恨”是被贯彻非常彻底的东西,那么,这种原动力在纳粹或苏联的统治下被激发出来,如此而已———这种恨会一直存在,等着下一次被唤醒,嗯。

评分

普通人会是反抗者,普通人也可能成为刽子手。【自己人译自己人编自己人做封面,三辉小作坊出品】

评分

粗疏。资料还原尚可观,心理机制与动机解释不足。collaboration是大屠杀研究热点之一,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也是一例,对复杂状态的分析却远比本书细腻。尤其是波兰人-犹太人-苏联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交代的还是不够,那种“何以如此”的机制分析阙如。但把个体行为拎出集体身份的疆界进行拷问,胆气又是够的。此书于我的意义,倒是激起了一番追问犹太人为何会被迫害的查证,格罗斯给出的解释显然是很单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