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既是作者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长期从事乡村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本书是作者及其所带领的学术团队经年累月、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进行驻村实地调研与考察的学术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及总结性成果。
文本介绍了诸如村庄类型与区域分布,乡村生活秩序构建等农村社会的诸多根本及基础性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家庭规模和财产,农村婚姻与家庭,不同地域的养老、低保和扶贫的现状,农民收入与农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尽的探讨与论述。
本书展示的是三千年巨变背景下,恢弘而又纤毫毕现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乡村人文景观。
贺雪峰,长江学者,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三农问题专家之一,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乡村基层民主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这两天刚刚读完,感触挺深的。我觉得我可能是在城乡变迁的特殊产物,我人生中的前七年是在乡村渡过的,至今仍然和农村有斩不断但是非常微弱的联系,对于农村的很多想要知道,但是并没有深入。我有乡愁但不强烈,我试图从事乡村工作但不了解。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当前乡...
评分书中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国家行政力量所无法到达,而村民维持日常生活需求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在当前“四化同步”的语境下面,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加快推进农民进城的政策话语 中,需要充分注意到小农经济中自给自足成...
评分作者认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大稳定器和蓄水池,当无法在城市就业时还可以回乡务农。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20年后习惯于城市生活,已经不会种地的年轻一代老了,他们还会选择回乡种地吗? 更积极的方法是将进城务工农民积极融入全国社保体系中,不以农民身份来划定是否参与社保,...
评分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下午,断断续续花了6个多小时看完了贺雪峰的《最后一公里村庄》,是今年读的最有收获的一本书了,真切的有一种跟着作者行了万里路的感觉。这是一部凝结了大量调研与实证观察,接地气有内容有干货有血肉的书,如果说《乡土中国》是一种微观透视,那么这本书算得...
评分作者认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大稳定器和蓄水池,当无法在城市就业时还可以回乡务农。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20年后习惯于城市生活,已经不会种地的年轻一代老了,他们还会选择回乡种地吗? 更积极的方法是将进城务工农民积极融入全国社保体系中,不以农民身份来划定是否参与社保,...
彩礼、分家、信访、征迁、务工、高利贷……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近距离乡村观察,对理解中国乡村,理解基层治理制度很有启发。要说问题就是部分结论得出的太轻易了,说服力不强。
评分随笔集,定位也是畅销书而非学术专著。但仍旧有很多启发思维和引人深思的地方。化繁为简,将晦涩的学术命题以直白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一般人也能看懂且有兴趣看是需要功力的。能够感受到作者经验饱和后文字流淌的快意。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前两章有点水,越往后质量越高,尤其是农地流转、农村金融和农村低保这三章,基于田野调查的分析推论很有洞见,在许多问题上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视角。贺雪峰在土地确权方面观点与周其仁等学界主流的观点相反,反对在如今这个时段进行大规模的土地确权。乍一听很荒谬的观点,但全书读下来还是会被说服的,过早的土地确权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地流转的成本。总的来说,贺雪峰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农村问题学者。
评分长江学者,不愧我国内顶尖的知识分子,关于彩礼的研究深入我心,从个体的处事方式衍生到社会的变革,跨度虽大,贺老师阐述的却有条不紊,华中,华南,华北,华东,面面俱到,抽丝剥茧,从底层人民出发还原出了一个新时代里的中国.
评分非常详细的田野调研报告 揭露很多基层具体问题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偏descriptive 依然值得一读 毕竟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