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土一拍两散》,是一个流浪者和漂泊者的自传体随笔集。80年代,作者前往美国留学,并试图融入美国,在这个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然而,美国并不是他想象的天堂,无法满足他对身份的认同、对爱和自由的追寻。自此,他开始自己的“漂泊”生活,“流浪”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
作者试图“与故土一拍两散”,在本书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比较中外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大到社会现象,小到具体的人及事物,客观而犀利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与故土一拍两散》讨论了诸如精神家园、精英阶层、转型、身份等世人普遍会感到困惑的话题,看似题目很大,却落到细节处,真实而令人信服。
作者在美国生活廿多载,又流浪世界多年,不仅保留了一种汉语写作的能力,而且文字相当精致、干净,这是令人欣慰甚至吃惊的。他的感觉与经验,虽然可能过于人人化, 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字至少有助于提醒人们,美国并不是天堂,制度也并非万能。
——何怀宏
王昭阳
生于四十多年前中国红海洋中。童年记忆模糊。八十年代随大流去美国留学,后滞留不归。做过书店营业员、华尔街交易员、流浪汉、同声翻译等。无宗教信仰。爱好中国传统武术、六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白银时代诗歌,还有关于世界末日的各种预言。
王昭阳,比我高中时最欣赏的男生名字只多一字,也在美读博,从情感上无论是王昭阳还是美国,都应该很亲切了。所以尽管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听过他,也没有看过他的专栏,凭着亲切感,仍然对此书充满兴趣。在正文之前,赫然是何怀宏的长篇序言,写作态度极为严肃,无论是赞许还是批...
评分王昭阳,比我高中时最欣赏的男生名字只多一字,也在美读博,从情感上无论是王昭阳还是美国,都应该很亲切了。所以尽管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听过他,也没有看过他的专栏,凭着亲切感,仍然对此书充满兴趣。在正文之前,赫然是何怀宏的长篇序言,写作态度极为严肃,无论是赞许还是批...
评分既然作者认为美国糟透了,不知道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绿卡;既然作者认为郊区的生活如此无聊,草坪和别墅如此齐一而无趣,为啥又最终选择郊区作为自己的居所?只有两种解释,要不然就是人格分裂要不然就是”装“。我相信后者更加靠近作者的原意吧。 看完这书,还真的看不出,...
评分这时代空前的鄙俗,让人误以为好的文字已然绝种。 王昭阳却用一本《与故土一拍两散》证实:不要过早下结论。 书中文字的精致、干净,让人始料未及。一个旅居美国廿载,又漂泊世界多年的人,仍能保有良好的汉语审美,在选词炼句上呈现简净隽美的气象,实在难能可贵。这种文字气...
评分这本书非常不错。
评分这是我读过旅居海外华人作家最棒的社会文化政治写实,憧憬华尔街、美国梦的要读它,思索个人标签和社会身份的留学生、漂泊者们更要读它。感兴趣那代人对俄国的深刻情结,喜欢他笔下天真、无知、自我的美国,冷漠又充满吸引力的纽约。每个迷失在文化的冲突的人,都该在他的文章中重新寻找自我。
评分一个80年代出国的大叔,在世界各地游走。与身边年轻人异国留学的景致完全不同〜仿佛在远远的看着,那个8090年代的美国梦下内心的隐忍与骚动〜 这是一本冷静远观的书,冷冷的,好像在读上个世纪的故事〜
评分太个人经验了,有些烦恼只能理解为身边缺“slut”。一开篇何怀宏的长序,对本书的缺点已经用一种很给面子的方式暗讽过了。
评分从理论上说,即便乡镇上的自由主义者和官场里的儒家宪政派,都能把文艺中年王昭阳的这本书驳的体无完肤。但这本书才是真正的北京人在纽约,一个北京爷们的悲欢感悟总比把西方当乌托邦的人的论调丰富、感人和犀利。对八九后的美国流亡者更是讽刺的拍案叫绝。作者厌恶今日的美国与明天的中国,只能抒发对台湾的喜爱。在天水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