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民眾:飢餓、社會改革和民族主義》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寫的抗日戰爭史。全書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問題,討論的是抗戰時期的糧食問題,即糧食供應對該時期民眾日常生活及社會心理産生的深刻影響。該部分重點討論糧食供應的極端不足及其對民眾心理的影響,同時涉及日僞統治區、國民黨統治區及抗日根據地的相關應對。第二部分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抗日根據地民眾對日軍殘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動。其中包括民眾如何應對根據地實施的社會改革及根據地針對民眾心態和行動采取的對策。該部分考察的核心區域,是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民眾:飢餓、社會改革和民族主義》與以往著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力爭為讀者提供關於抗日戰爭史的新觀察、新視野。
石島紀之(1941-),男,日本菲利斯女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作者這本書的角度獨特,而且史料詳盡,觀點客觀。讀這本書,我是真的有那種用一頓飯錢換來瞭彆人一輩子心血的欣喜之感。還需要再好好品讀品讀。
评分不好意思,沒怎麼看到民眾,資料是二手的,雖然譯者做齣瞭一些解釋,但也不怎麼看得齣提齣瞭問題,描述太過粗疏。一個很好的題目給做砸瞭,作者的感情也隻在序言和總結能體會到,跟日本的大多研究的敘述一樣無聊。附錄2的宏觀認識比較重要,譯者態度端正,加分。整體而言,大失所望
评分麵對日軍入侵,鄉村地區由農民所構成的民眾最先的訴求是生命安全和溫飽問題,然後纔有奮起鬥爭和退守維持的兩難選擇甚或相互轉換。要讓民眾的“生活邏輯”和“抗戰邏輯”結閤,是國共雙方都需解決的問題。中共在太行根據地“減租減息”和“整風運動”等社會改革,試圖激發農民的民族主義並動員他們參與抗戰,有一定的成效;但無論是中共的動機還是民眾的反應,都不能被當成“鐵闆一塊”。作者亦坦言,文化教育因素對民眾民族主義意識的形成未予關注,期待以後的研究。
评分最後對華北的分析是最齣色的。
评分最後對華北的分析是最齣色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