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历时12年,终成战争与爱的史诗!
澳大利亚医生多里戈·埃文斯在二战中成了日军的俘虏。他每天在战俘营的工作除了治疗生病、残疾的战俘,还要负责从他们中挑选出日军规定的人数,去修建泰缅铁路。在修建这条“死亡铁路”的过程中,每天都有人因为殴打、饥饿、热带疾病和繁重的工作而死去。白天,多里戈·埃文斯要想办法营救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战友。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会想起人生中经历过的唯一一次真正的爱情,日复一日地等待着艾米的来信。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而这封信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理查德·弗兰纳根的父亲是二战时期修建泰缅铁路的日军战俘营中第335号战俘。根据父亲的经历,弗兰纳根用了十二年完成了这部小说。
理查德•弗兰纳根1961年出生于塔斯马尼亚岛,是当今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名记者和制片人。他的每部作品都备受瞩目,1994年的处女作《河流领路人之死》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1997年的第二部作品《一个巴掌能拍响》,在澳大利亚的销量超过15万册,之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入围第48届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
2001年,弗拉纳根依据画家威廉•古尔德的经历写出了《古尔德的钓鱼书》,夺得2002年英联邦作家奖。2008年推出《欲望》,获得昆士兰总理奖、西部澳大利亚总理奖和塔斯马尼亚图书奖,该书亦成为《纽约客》、《华盛顿邮报》、《伦敦观察报》等报章杂志的年度好书。
2014年,他凭借《深入北方的小路》获得布克奖,本书被《卫报》称为“大师之作”。
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narrow road。由于中间曾经一度放弃,因此,本书可算2015年跨度最长的一本书了。 The narrow road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章节之间内容交错跳跃,如果囫囵吞枣的话,初读起来感觉凌乱。也正因此,在读完第一部分之后,颇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以...
评分曾认识一位塔斯马尼亚人,最深的印象,是他身上一种旷野的味道。似乎无论怎么样周游世界,融入不同文化,做了行业精英,骨子里有种父辈原始不羁又传统保守的old school风格如影相随。 如果这种原始而不羁于已被所谓文明局囿的拘束可以被定义为塔斯马尼亚特质,Flanagan显然加强...
评分不快乐的人除了过去一无所有。 这是埃文斯的回忆之书。在虚构里展现非虚构,弗兰纳根给读者描绘了我们经常会忽视的一部分人——战俘。关于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的故事我们听得可能不多,它丰富了我们对此的知识。 小林一茶的俳句串起了二战中澳大利亚籍战俘的肖像画,加害者与受...
评分大部分译文还算明白,偶尔还颇富诗意;但若较真,会时不时地遇到语意含糊、跟上下文缺少逻辑关系的句子,对照台译本才发现是译错了。把输液管翻译成营地排水装置,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的语句…打五星的你真看过看完了吗?凭良心说作品本身绝对杰作,译文要减两星,为平衡注水五星,给一星了。~那个给我发私信叫石英的低能儿,为了这一本书还特意注册,可要用您那洗衣机说明书都看不明白的智商来比较译本不觉得吃力吗…连这种屎一样的中文都吃得这么香,从小的阅读品位可见一斑了
评分“恐怖世界的真理,没人能成功地逃脱恐怖。暴力永恒,威力巨大。... 好像人类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延续暴力,确保暴力永远主宰世界,因为这世界没变,暴力一直存在,永远不会被根除,直到时间终结,全部人类历史是由暴力构成的历史。” 略杂,揉了太多不相干的故事。前两部感情内容多余,一度觉得自己现在读不下去小说了,多线叙事有点炫技。中段惨痛,看得人头皮发麻,战争、屠杀、劳工、饥荒、战俘营、慰安妇、活体解剖... 题材加分。遗憾历史没有深挖,参杂了太多爱情故事、日常生活和戏剧反转是败笔。
评分“恐怕那看不见、未命名的炽烈渴望或许是生命的本质”,“失去了你爱的人,世界多么空虚。”——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年度我读过的最佳爱情小说。
评分以俳句作为书名和章节名来讨论日本的残忍和美真是极妙。这大概就是我想看的战争小说吧,这条“线”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进程,一个通向地狱的行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他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人类。
评分小说本身很好,翻译很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