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写的抗日战争史。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问题,讨论的是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即粮食供应对该时期民众日常生活及社会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该部分重点讨论粮食供应的极端不足及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同时涉及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及抗日根据地的相关应对。第二部分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对日军残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民众如何应对根据地实施的社会改革及根据地针对民众心态和行动采取的对策。该部分考察的核心区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与以往著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力争为读者提供关于抗日战争史的新观察、新视野。
石岛纪之(1941-),男,日本菲利斯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日式研究
评分几乎是纯史料的书,估计自己功力不够,翻完印象非常浅。顺便这种书想翻译得不好都难…
评分日式研究
评分面对日军入侵,乡村地区由农民所构成的民众最先的诉求是生命安全和温饱问题,然后才有奋起斗争和退守维持的两难选择甚或相互转换。要让民众的“生活逻辑”和“抗战逻辑”结合,是国共双方都需解决的问题。中共在太行根据地“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等社会改革,试图激发农民的民族主义并动员他们参与抗战,有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中共的动机还是民众的反应,都不能被当成“铁板一块”。作者亦坦言,文化教育因素对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未予关注,期待以后的研究。
评分不好意思,没怎么看到民众,资料是二手的,虽然译者做出了一些解释,但也不怎么看得出提出了问题,描述太过粗疏。一个很好的题目给做砸了,作者的感情也只在序言和总结能体会到,跟日本的大多研究的叙述一样无聊。附录2的宏观认识比较重要,译者态度端正,加分。整体而言,大失所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