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 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作为解构民族神话的利器,多年来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不可否认,该书简明有力的结论有利于对民族主义狂热的批判,但另一方面,如果对安德森的立意与逻辑没有深入的理解,也不具备批判性眼光对其进行反思,仅抓住其结论奉为真理,就会构成另...
评分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一书的横空出世,为民族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这个范式努力避免了“欧洲中心”或“西方中心”的观点,把常被人忽略的美洲,东南亚甚至非洲囊括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出生于中国云南的安德森,对于中国这个无论面积、人口或影响力都...
评分首先要感谢贤文的赠书之情;也正因为您的如此推崇,我才严严肃肃、端端正正地精读了这部传世经典:《想象的共同体》。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听老师介绍过它,不过是哪位老师我已记不清,只知道它与人类学有太大的关系。如今细翻,才知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人类学作品。 全书通篇...
评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体》是研究民族产生、发展以及民族主义兴起的一本深有影响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进行了定义和阐释,进而从这个视角出发探究了民族之所以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的各种要素,包括...
评分原作者:彭晓芸 原题:《当插科打诨遭遇民族主义》 发表在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1-09-27/58164940-2.html (节选) 这里不能不提起由台湾学者吴叡人翻译的班纳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这本被翻译成三十几种语言的著作...
本书可谓民族主义言说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它打破了民族主义解释中的客观要素决定论,强调民族认同中的主观能动的一面,尤其突出“印刷资本主义”在整合民族认知上的决定性作用。安德森的民族主义论述,处处打上了殖民地经验的烙印,不夸张地说,“想象的共同体”之所以可能,正是帝国解体和殖民主义衰落的产物,正是殖民地的“弃子”或被奴役状态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新的社群认同的创造。但安德森的“想象”理论对中国这种原生性的民族主义的解释力则较弱,他的书中也缺乏对中国经验的深度关照(要说深入理解这方面的中国经验,还是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讲得透辟)。本书文辞华丽,叙事极其精彩,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资本”,以学术界同行评议的话语来说,堪称“优雅”。推荐!
评分译者是上世纪台湾人,部分长句翻译得非常拗口
评分重读减一星。不是安德森的思维方式迂回曲折离奇,就是译者的思维方式清奇。。例如,“对布罗代尔而言,这是让他把数以百万计无名的他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国籍的人的缓慢变化的生活状况画成图表的无数的、没有名字的事件”!就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加上数以百计的破折号(完全破坏思维的流畅运行),以及草率粗疏的文学片段样本……民族主义研究如果是这样的研究方式,难怪不断被误解。
评分一个范型。一年里头来回读了几遍,但是如何在一个“现代”的世界安置“中国”,依旧还是个问题。当然本不必汲汲于此,安德森的论述必定从自己的角度、语境来进入,至于中国自己的论述,应该借鉴的是安德森的方法。此外,是否存在黑格尔的影响?保留此一问题继续读开去。
评分东南亚和欧洲历史不太了解,读起相关章节很吃力。民族意识的起源,语言,官方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爱国主义种族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