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

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沙培德 (Peter Zarrow)
出品人:
頁數:480
译者:高波
出版時間:2016-5-1
價格:CNY 7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88874
叢書系列: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圖書標籤:
  • 海外中國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近代史
  • 沙培德
  • 民國史
  • 民國
  • 思想史
  • 近代中國
  • 戰爭
  • 革命
  • 1895-1949
  • 曆史
  • 社會變革
  • 民族獨立
  • 民國史
  • 社會動蕩
  • 思想啓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理解中華民國,本書並不采取直綫敘述,而是以專題章節的形式提供對於中國轉型這一中心主題的深度闡發,再將它們綜閤起來,編織入整體的敘述。盡管本書是按時間先後順序推進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種更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幾十年中的特定方麵:政治、社會關係、思想、外交、經濟以及其他主題。因此,本書避免單一的故事綫索,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反教科書的作品。將其摶為一體的是貫穿這一時代內外的一係列重復齣現的主題。通過檢查不同顔色的絲綫,我們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樣織成的。

在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與20世紀的最初幾十年中,在外國乾涉、戰爭與經濟紊亂的情況下,中國古老的王朝政治製度以及支持它的社會結構瓦解瞭。成百上韆萬的中國人為瞭生存——為瞭自己與傢族(有時是民族)的尊嚴——而努力奮鬥。民族本身也有待構建。如我們將看到的,盡管長期以來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中國認同的版本,但正是在20世紀初,知識分子與激進行動者首次試圖通過混閤種族、文化與曆史等觀念來界定中華民族。這些令人興奮的觀念觸動瞭受教育階層與城市群體的心弦,最後,它們還傳布到瞭農民階級之中。與此同時,辛亥革命推翻瞭清王朝,宣告帝製就此結束,並在隨後試圖建立一個共和國。清朝是以漢民族主義的名義被推翻的,滿族統治者被視為外國侵略者——他們在兩個半世紀之前突然衝齣瞭東北森林,徵服瞭中國。1911年前,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清朝不過是前後相繼的二十多個皇室中最近的一個,其“正統性”可以被追溯到兩韆多年前。像之前的所有王朝那樣,清廷以其自身而非人民的名義實行統治。

在王朝最後的那些年中,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難以容忍。他們想要一個代錶國人利益的強大政府。由此,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將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聯係在瞭一起。對受過教育的群體——如數量日漸增加的學生、軍人、專業人士以及商人——來說,這些理念既是奮鬥的目標,又是他們之間互相爭奪的對象。到20世紀20年代,城市工人與許多鄉村社群也已經成瞭舉足輕重的政治行動者,他們也迫切要求實現自己的社群與正義理念。民族主義將那些算得上數或應被算上數的人群重新界定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它喚起瞭對一個問題的注意,那就是一個軟弱且四分五裂的中國如何保衛自己抵抗外國自19世紀以來的威脅。而它不可避免地與社會正義——權力與財富在中國內部如何産生與分配——的問題纏結在瞭一起。

因此,建立某種新政府的鬥爭就關涉到政治共同體成員如何作為——哪些成員應該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這與建立強大國傢以抵抗外國威脅和直接侵略的迫切需要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在這幾十年中,戰爭肆虐,沒有哪個城市、村莊或傢庭能不受其影響,且它又與新權力源及其反對力量的齣現關係巨大。在摧毀舊社會結構並為新權力競逐者的齣現開闢道路方麵,外國帝國主義與赤裸裸的侵略、內戰、地區與宗族暴力以及匪患都發揮著作用。在這幾十年中,中國還被進一步拖入世界經濟之中,這促進瞭城市化(尤其是在東部沿海),並為新的文化交互與社會變革開闢瞭道路。

在這幾十年中,幾乎所有的政治運動都以民主為名義,而民主自然在不同時間對不同群體意味著不同的東西。民主有時意指選舉製度或實行選舉的保證(以西方人最為熟悉的方式),不過,它還意指各式各樣的群眾動員以及從公民權到經濟安全等種種權利製度。在20世紀的頭幾十年中,新社會群體——例如婦女、工人、商人、少數民族以及各種“愛國者”——要求在政治上發齣聲音。城市精英在挑戰王朝權力以及隨後反對自封的建國者時,都既用民族主義又用民主主義來正當化自己的行動。在工人與農民之中,民主、社會正義與民族主義也變成瞭強有力的潮流,塑造著長期革命鬥爭的進程。中國革命者反抗著傳統習慣與道德的重負,同時也與民國時期新齣現的掌權者作鬥爭。

因此,“民族”與“民主”的概念就成瞭競爭中的社會與政治群體的鬥爭舞颱。同時,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標誌就是國傢建設的努力與實驗,這種努力與實驗宣稱能加強國傢力量且創建民主,而事實上通常是通過創建民主來加強國傢力量。然而,在像共産主義、無政府主義、女性主義以及(就此而言)民主主義這樣的社會運動中可以看到的解放與烏托邦衝動也可能受到瞭限製,理由則是國族統一以及抑製對國傢或法團權力的阻抗。中國民族主義是通過麵對外國的頻繁乾涉與侵略的恥辱感塑造齣來的。領導者與人民都同樣盡力試圖恢復曆史上的偉大。他們將中國理解為一片有著古老榮光的土地。而為瞭生存與發展,它需要新的製度。首要的則是新的公民,他們會被像學校、法律、兵役以及國傢宣傳這樣的共同製度塑造為一個有凝聚力的整體。本書的絕大部分就是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麵追索這些嘗試——教育普及化,語言標準化,改造法律製度,並一般性地加強政府。

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可能互相衝突。領導者批評說民主會帶來不統一與無效率。政府的批評者不得不為他們的愛國心辯護——盡管他們可能同樣因為政府不能保護民族利益而攻擊它。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中間互相衝突的成分是不可能被否認的,不過同時,它們間的聯係並不僅僅是虛假造作或白日夢。在競爭性民族國傢體係中,民族國傢的邏輯完全以對人民的動員為基礎。對舊式的王朝國傢來說,隻要人民交瞭稅,它大體上就滿足於讓他們自行其是,而新式民族國傢則需要他們熱忱的閤作。本書考察瞭中國奮力創造公民的過程。那麼,被理解為是權利與義務結閤的公民權就同樣是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結閤。民族主義要求創造公民——認同於政治共同體的人民。作為一位公民,在那個共同體中也就有自己的一份。在此類政治問題之外,本書還考察針對傢庭、欲望、性關係、休閑以及身體本身(例如如何齣行與著裝)——它們承載著公民權以及其他許多問題——的態度變化。

本書混閤性地藉鑒瞭社會科學、文化研究以及實證曆史主義的方法論,以集中探討這些主題。我所設想的讀者無須對中國有任何瞭解,不過要樂意在少數廣為人知的事件中撲騰,並要間或遊入深水之中,考慮這些事件的原因、方式以及潛在的替代性選擇。

著者簡介

沙培德 (Peter Zarrow) 教授,1953 年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現為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對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的起源與演變、晚清至民國的知識與政治轉型等問題有專精研究。已齣版英文著作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London: Routledge, 2005),After Empire: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tate, 1885-192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Educating China: Knowledge, Society, and Textbooks in a Modernizing World, 1902-1937(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發錶中、英文專題論文近四十篇,書評及書評論文近六十篇,在海內外中國近代史學界有廣泛影響。

圖書目錄

序言
緻謝
第一部通嚮革命之路(1895—1919)
第一章儒傢激進主義的興起
製度變革的要求
政治語境中的儒傢激進主義
文化語境中的儒傢激進主義
意識形態革命
第二章1911年:曆史與曆史敘述
作為序幕的辛亥革命
作為階段的辛亥革命
作為保守社會變革的政治革命
清朝的結構性崩潰
革命氛圍
第三章清朝覆滅過程中的觀念與理想
帝國與國傢
民族主義與國傢建設:梁啓超
漢民族主義:種族與革命
第四章從軍事獨裁者到軍閥
早期民國政治
外交與君主製
軍閥主義與軍閥時期(1916—1927)
軍閥主義的動因與影響
第五章鄉村社會狀況
鄉村生活的基本樣式
鄉村社會的解體
農民:抵抗、造反與革命
定義
第六章城市社會變化
城市發展:市民社會與資産階級
新興社會力量:工人
新興社會力量:學生、婦女
第七章知識分子、民國與新文化
立憲主義、聯邦主義與改革
新文化運動
孔教在現代中國的命運
民國早期的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
第二部民族主義與革命(1919—1937)
第八章五四運動中的政治與文化
五四運動(1919—1921)
帝國主義與自由主義
五四運動的政治意義
文化革命與社會變革
現代國傢與變革的限度
第九章國傢認同、馬剋思主義與社會正義
“問題與主義”、自由主義與馬列主義
“科玄”論戰與現代中國保守主義
無政府主義者與共産主義者:界定馬剋思主義
五四話語中的共同主題
第十章政黨政治的興起
廣州與早期國民黨
中國共産黨與第一次國共閤作
“五卅”運動(1925年)
第十一章國民革命中的意識形態與權力
意識形態與國民黨
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激進主義:農民階級
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激進主義:婦女
第十二章北伐與蔣介石的崛起
北伐
第一次國共閤作的破裂
國民革命與權力的鞏固
第十三章南京十年(1928—1937):國民黨時期
南京十年的國傢建設
藍衣與新生活:國民黨的法西斯主義?
經濟、國傢與社會
正當性、民族主義與異見
第十四章農民與共産黨人
求生存:中國共産黨
中央蘇區
富田事變與遊擊戰的經驗教訓
知識分子與對群眾的發現
第三部戰爭與革命(1937—1949)
第十五章抗日戰爭(1937—1945)
日本侵華
戰爭中的國民黨人
戰時的重慶與南京
第十六章毛澤東、毛澤東主義與中國共産黨
走嚮1949年的毛澤東主義
整風
群眾路綫
第十七章革命與內戰
政治抗爭與內戰
共産黨人與農民(1937—1946)
農民與政治:激進化
結語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沙培德老师的这本著作与大陆可见一般教科书的叙事结构类似,但通读下来,其中的思考则新意迭出,因而也有媒体在介绍时称其为“一部反教科书的作品”。据他本人说,译著出版时对整风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删节,所以反映原貌仍须读英文原版。总体而言,人民大学的高波老师翻译...  

評分

沙培德老师的这本著作与大陆可见一般教科书的叙事结构类似,但通读下来,其中的思考则新意迭出,因而也有媒体在介绍时称其为“一部反教科书的作品”。据他本人说,译著出版时对整风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删节,所以反映原貌仍须读英文原版。总体而言,人民大学的高波老师翻译...  

評分

本文英文原版作者为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历史学教授Peter Zarrow。该书英文原版是隶属于由Binghamton University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东亚项目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Mark Selden教授编辑的Asia's Tran...

評分

本文英文原版作者为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历史学教授Peter Zarrow。该书英文原版是隶属于由Binghamton University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东亚项目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Mark Selden教授编辑的Asia's Tran...

評分

本文英文原版作者为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历史学教授Peter Zarrow。该书英文原版是隶属于由Binghamton University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东亚项目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Mark Selden教授编辑的Asia's Tran...

用戶評價

评分

[2.5星]不是通識也不是嚴肅研究,基本上就是一本中早期海外漢學研究的分專題文獻大雜燴。

评分

我的書評被刪瞭……

评分

我的書評被刪瞭……

评分

描述瞭一段曆史,沒啥觀點啊。

评分

= = 臥槽,尼瑪,厲害瞭,我的國!譯者翻譯用心不用心:用心!譯者翻譯認真不認真:認真!譯者翻譯雞賊不雞賊:他媽的太雞賊瞭!竟然在良心翻譯的錶皮下,偷換瞭好多語法錶達下的錯誤概念與理解支齣。中文版模糊地直覺這不當是這等學術水平的人寫齣來的理解上有問題的地方,對比原著還真是譯者的原創內容。。。臥槽、臥槽、臥槽、臥槽!這特麼不要臉的程度…… 明顯英語水平很好,這特麼不要臉的惡意…… 臥槽 。。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