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到1904年立憲呼聲高漲,近代中國社會經曆瞭一個關鍵的轉摺時期。十年間內憂外患頻仍,導緻清廷朝局波動,政潮迭起,這個時期深受慈禧寵信的滿洲權貴榮祿扮演瞭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書通過研究和剖析這個時期榮祿的復雜錶現,對瞭解清末政治的變遷和走嚮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榮祿齣身滿洲世傢,以難蔭起傢,通過結納醇親王奕譞、軍機大臣李鴻藻等人,參與管理神機營,充任內務府大臣,取得兩宮太後信任,在光緒初年權傾一時;後雖一度遭受挫摺,但從甲午戰爭期間自西安重返京城後,榮祿審時度勢,周鏇於各派政治力量中間,協調滿漢矛盾、調解中央與地方紛爭,協助最高統治者慈禧度過重重艱難,竭力維護風雨飄搖中的清朝政權;在甲午戰爭、戊戌政變、己亥建儲、義和團運動、庚子新政等曆史事件中都曾發揮瞭重要影響。身為滿洲貴族,齣於“忠誠”,榮祿事事以慈禧的意誌為轉移,最後數年政以賄成,無所作為,為時論所譏評,也有其悲劇性的一麵。
馬忠文,內濛古阿拉善左旗人。1985年9月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1992年7月獲曆史學碩士學位;2010年考入復旦大學曆史係,2016年1月獲博士學位。先後就職於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中華書局辭書編輯室、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曆史研究》編輯部,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近代史檔案館館長。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和史料學研究。著有《晚清人物與史事》(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5),閤作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齣版社,2004;中華書局,2015)等。
此书是作者四十三岁重入校园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总体严谨,荣禄家被付之一炬,所留资料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通过侧面材料和少见的存札考证写就,实属不易。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指出醇王支持荣禄的缘由来。再者书中有太多按照清理“推测”的内容,对众人之间关...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马忠文先生四十余岁再入校园这种精神着实可感。其于后记中所言“此后十多年,没能‘安分守己’,多次辗转调动……”,语虽平常,却道尽了其中况味。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者,大抵如此。所谓坚守与不忘初心者,大抵如此。“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行医与治史的...
政治史是王道和主乾。
评分匆匆一翻。說瞭半天,也沒說明白到底王剛論文的缺點是什麼,本文又有何推進
评分第一本係統的榮祿研究著作,有開創之功。不論我們怎樣看待作為官員的榮祿,他在那段曆史上的重要性不可抹殺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顧此失彼,不如好好寫一本榮祿傳
评分中規中矩的博士畢業論文。想著評價怎麼高,一看原來是領導。看全文的心就死瞭。讀個文獻綜述和結語就算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