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在布達》1935年齣版,是馬洛伊對傢庭、愛情,以及個人內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體現瞭典型馬洛伊的風格,以20世紀初流行的大段獨白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充滿瞭全景式寫作、時代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戲劇式充滿張力的對話等一係列馬洛伊作品代錶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達》的首部中文譯本,直接自匈牙利語移譯。
初鞦午後,青年法官審閱次日的離婚案捲宗,一對夫婦竟是他的舊識。
晚宴,法官陷入對古老莊嚴傢族的漫長追憶:世代傳承的法官職責和君子道德,愛情飄忽脆弱,傢庭以剋己和教養維係。賓客們意興闌珊,帝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箭在弦上,時代迷茫不知所嚮。
夜半寂靜的寓所書房,早有不速之客。幾近崩潰的丈夫聲稱剛剛殺死瞭妻子。他激烈地傾吐自己的情感生活,控訴導緻他婚姻失敗的三角關係。長談徹夜,他對法官的懷疑、拷問剝繭抽絲,漸漸顯露愛情、婚姻的殘酷真相。
馬洛伊•山多爾(1900—1989)
他齣生於奧匈帝國的貴族傢庭,然而一生睏頓顛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異鄉。他是二十世紀匈牙利文壇巨匠,一生筆耕不輟,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後被追贈匈牙利文學最高榮譽“科舒特奬”。他亦是二十世紀曆史的記錄者、省思者和孤獨的鬥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義,堅持獨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質樸的文字蘊藏著韆軍萬馬,情感磅礴而錶達節製。他寫婚姻與傢庭的關係,友情與愛情的辯證,階級和文化的攻守,冷靜的敘述下暗流洶湧。德國文學批評界說他與茨威格齊名,另有批評傢將他與托馬斯•曼、穆齊爾、卡夫卡並列。因為他,二十世紀文壇大師被重新排序。
他是馬洛伊•山多爾。
(刊于《晶报》2016年12月10日 B02、B03版) 文/俞耕耘 马洛伊·山多尔,以他的生存美学和道德信念成就了精致深曲的文学书写。他向我们完美诠释,什么是“贵族的叙述”:敏感哀婉、华丽从容,就像徐徐展开的绘卷,每一瞬都是抒情的柔腻。在上世纪东欧文坛,马洛伊却遭受左派...
評分一座正对着渔人堡的桥,静静躺在左岸的是用石头和混凝土砌就的新城,这座疑惑之城,气喘吁吁的追寻财富,幸福和权利,所有的思想、潮流、学术、商业、贸易等各方面都在迎合一战后席卷匈牙利的欧洲之风。而右岸,主人公称他为”历史之窗“,神圣的古物和保存完好的古迹,多瑙河...
評分(刊于《晶报》2016年12月10日 B02、B03版) 文/俞耕耘 马洛伊·山多尔,以他的生存美学和道德信念成就了精致深曲的文学书写。他向我们完美诠释,什么是“贵族的叙述”:敏感哀婉、华丽从容,就像徐徐展开的绘卷,每一瞬都是抒情的柔腻。在上世纪东欧文坛,马洛伊却遭受左派...
評分受某位学心理学的同学强烈推荐,我也跟风读了一下这本《分手在布达》。作者马洛伊.山多尔,出生于匈牙利的贵族,但一生颠沛流离,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人格。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最后饮弹自杀。 没看过他写的《烛烬》和《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但这本《分手在布达...
評分一座正对着渔人堡的桥,静静躺在左岸的是用石头和混凝土砌就的新城,这座疑惑之城,气喘吁吁的追寻财富,幸福和权利,所有的思想、潮流、学术、商业、贸易等各方面都在迎合一战后席卷匈牙利的欧洲之风。而右岸,主人公称他为”历史之窗“,神圣的古物和保存完好的古迹,多瑙河...
“她在這塵世的喧囂中與某個人相遇瞭,靈魂跌跌撞撞地沿著自己的軌道前行,她無法痊愈瞭。”馬洛伊囈語般的獨白是等待跋涉的叢林,得耐心期盼豁然開朗的時刻。這本內容和形式都類似《燭燼》,但後者明顯緊湊得多也雋永得多。譯林推馬洛伊作品的順序很聰明啊。
评分這本有點仿《燭燼》的意思,但無後者從婚姻情感進而傢國民族乃至新舊世界割裂之痛的縱深感。一言以蔽之:小題大做。
评分我看過一樣套路的小說……而且前麵伏筆埋的很粗糙~重點很混亂。
评分每日從佩斯到布達,要跨過那做正對著漁人堡的橋,這一段寫的超級意識流。有點看懂,也有點看不懂所謂的市民階層。大概等我發達瞭,變闊佬瞭就能明白瞭。
评分【2016.11.30~12.2】(9.4萬字,202頁)又是一場漫長無際的徹夜長談,袒露多年以來雪藏內心、忍辱含羞而又難以道及的巨大隱秘。深入骨髓的巨大創傷像末日來臨的陰影,裹挾著山多爾筆下的人物,前往遙不可及的生命彼岸。山多爾繁復變幻的句式汪洋恣肆,滔滔大江般長流不衰,每一個句子都試圖極力窮盡悲傷的內含。人物本身的經曆即是敘事的主乾,串聯在一起的人物圖譜簡潔而情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