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埃德尔韦斯出生于19世纪末沙俄时期的圣彼得堡市,从小受到母亲熏陶,接受英式文化教育,是一个喜爱幻想、将生活看作是浪漫冒险的人。父母离异后,马丁随母亲迁往雅尔塔生活。俄国革命爆发,在布尔什维克军队收复克里米亚前夕,青年马丁和母亲一起踏上了海外流亡之旅。在希腊,他与一位已婚女诗人阿拉之间发生了一段风流韵事,后又得到父亲的堂兄弟亨利叔叔的接济,移居瑞士,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在伦敦期间,他爱上了寄宿家庭里一位年轻的流亡姑娘索尼娅,但这位水性杨花又爱挑剔的女子对马丁并无爱意,只是一味地挑逗马丁,后又开始调戏马丁的好友达尔文——一位年龄稍长、表面懒散其实内心镇定、颇有教养且前途远大的作家。达尔文向索尼娅求婚,却遭到拒绝。后来,索尼娅一家迁往柏林,马丁无法抵御她的诱惑,在毕业后追随恋人来到俄侨聚集的柏林工作生活。为了吸引索尼娅的芳心,他开始梦想孤身冒险,非法跨越苏联边境,并在想象中把苏联变成了一个噩梦般的恐怖国度佐尔兰德。为了静心思考,摆脱索尼娅带来的情感困扰,马丁前往法国南部流浪打工,最后下定决心要实现梦想。在返回瑞士和柏林向亲友告别后,他找到达尔文,告知对方自己的秘密计划,并在朋友阻止之前离开柏林。数周后,达尔文跟踪到拉脱维亚,却无法寻觅到马丁的踪迹,于是他前往瑞士,将马丁失踪的消息告诉了马丁的母亲。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体家以及鳞翅目昆虫学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市,俄国革命期间随全家流亡西欧,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1940年移居美国,在大学执教。1961年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在洛桑病逝。著有长篇小说《洛丽塔》《微暗的火》《普宁》,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回忆录《说吧,记忆》,文论《文学讲稿》《独抒己见》等。曾两次获得古根海姆学者奖、美国艺术和文学科学院文学奖,1973年因其终身成就被授予美国文学奖章。
通常我总觉得有关青鸟的故事是一个游戏,小伙伴们肩负责任踏上征途捕捉那名为幸福的虚无缥缈之物,一路披荆斩棘打怪升级,殊不知一切本是幻梦一场,一觉醒来重归陋室。追寻毫无意义的目标,这便是游戏的实质。也因此,引人迷恋的,总是游戏的过程而非结局。 作家纳博科夫喜欢在...
评分 评分我忘记了是在谁的豆瓣的读书看到了这一本,当时好像刚看完《月亮和六便士》,想选一本薄薄的小说,于是很快就选定了它。 再然后这本书就先先后后出现在我的几个包包里,沙发上,或者是办公桌上,持续了大概有两个月还多吧。我承认自己有时候懒惰,又天资很差,读书是慢工但不一...
评分这是一部叙述成长的绝美之书,是一列由标志着不同生命时期的车厢组成的青春列车,是一张细致描摹人生感受的色彩斑斓的蝶变标本,是一整段奥德赛旅程式的生命序列。 主人公马丁因俄国革命随同母亲开启流亡生涯,辗转于希腊,瑞士,英国,德国和法国南部;伴随着若即若离的爱情完...
评分通常我总觉得有关青鸟的故事是一个游戏,小伙伴们肩负责任踏上征途捕捉那名为幸福的虚无缥缈之物,一路披荆斩棘打怪升级,殊不知一切本是幻梦一场,一觉醒来重归陋室。追寻毫无意义的目标,这便是游戏的实质。也因此,引人迷恋的,总是游戏的过程而非结局。 作家纳博科夫喜欢在...
纳博科夫的好看就在于他对陈词滥调的厌恶和对细枝末节的痴迷。确有作家和读者倾向将细节当作反映时代或阶级面貌的注脚,但纳博科夫肯定意不在于此。本书开头就有很好的例子。主人公马丁和他的妈妈在希腊旅游借宿某宾馆,因客房有限马丁只好和另一个有妇之夫挤在一个糟糕房间里,而把最好的房间让给两位女士以示自己的绅士风度。纳博科夫写马丁如何讨厌这个丈夫——从他的网眼汗衫一直到发散臭虫味道的古龙香水,还有他用的镜子“一面中间有道裂纹”,小刷子“刷毛被凝固的泡沫粘在一起,整天搁在窗台上、桌子上或是椅子上”,他还专门挑“破洞不在脚后跟而在大脚趾上的袜子”,边穿袜子边扮演花花公子,引用流行诗人的话感叹“哎,是啊,我们年轻时也是小猎犬”——经由纳博科夫如此巨细靡遗的描写,这个既可笑又恶心的人历历如在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
评分虽然纳博科夫宣称“这种文学高度只有在我很久以后写成的《阿达》中才会再次达到”,不过一口气看完结尾几章的几秒内真有脱裤看这的憋闷感——但他的序言说的太好了:故事达到高潮之后,最终恰恰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在一个潮湿晦暗的日子里,一只鸟儿停在栅门上而已。
评分“经典印象译丛”系列,如今看来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系列图书之一了,所选大抵可称“经典”,“印象”之深刻,也恰如其分。纳博科夫的所有小说作品,几乎都具有一种魔幻般的吸引力,读者简直希望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体验那种丰富的人性冲动。大概有良心和追求的小说家,也希望成为纳博科夫那样的作家,完美的叙事流畅、适可而止的超凡脱俗、宛如画家的细节呈现。《荣耀》展示了一个青春忧伤的故事,主人公的精神漫游令人动容,他渴望着以爱情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可惜失败,于是他希望以一次永恒的自毁探险,实现他的超越需求,他选择了偷渡苏联国境线——结局是开放性的,正是这一点,令读者唏嘘不已、充满慈悲。小说对人生的展示,游刃有余地周旋于时间与空间,时代的大背景融合于人生中的微观细节,达到一种惊人的平衡。
评分不明而觉厉……最后的结局太微妙了
评分小说结构(如何铺排下去)必然来自人物本身,《荣耀》的结构是一个环,梦幻与现实总是在一个相似点中重叠,神秘命运的召唤,结束处恰恰又回到故事的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