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方诚峰,1980年生,浙江淳安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代表论文为《“文字”的意义》和《祥瑞与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
帝制政体与道德政治形成的巨大张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这两者并不总是处于矛盾之中。通过长期接触磨合,帝制必须通过道德政治获得统治合法性,道德政治也必须通过帝制来获得政治实践的机会。而两者的交汇点,就在于皇帝。可是皇帝不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一位具有自我意...
评分方诚峰先生此书,主要研究北宋神宗去世之后,“后变革时代”的政治体制、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文化,这三者相互缠绕,相互影响。作者有一更高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即在后变革时代,不同的政治人物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所进行的设想与努力,司马光、宋哲宗、蔡京以及徽宗莫不如此。...
评分帝制政体与道德政治形成的巨大张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这两者并不总是处于矛盾之中。通过长期接触磨合,帝制必须通过道德政治获得统治合法性,道德政治也必须通过帝制来获得政治实践的机会。而两者的交汇点,就在于皇帝。可是皇帝不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一位具有自我意...
评分帝制政体与道德政治形成的巨大张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这两者并不总是处于矛盾之中。通过长期接触磨合,帝制必须通过道德政治获得统治合法性,道德政治也必须通过帝制来获得政治实践的机会。而两者的交汇点,就在于皇帝。可是皇帝不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一位具有自我意...
评分帝制政体与道德政治形成的巨大张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这两者并不总是处于矛盾之中。通过长期接触磨合,帝制必须通过道德政治获得统治合法性,道德政治也必须通过帝制来获得政治实践的机会。而两者的交汇点,就在于皇帝。可是皇帝不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一位具有自我意...
单章看,几个细节问题处理的都很好,整体看,则有些单薄,在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两个主题上的阐述都有待深入,比如,政治体制对军事这一核心问题的阐述就过少,而政治文化,没有注意到徽宗的“圣君”模式是对真宗“天书”模式的继承,而这一政治举措,不仅是针对内政,更多的可能,是针对外交~
评分里面的“丰亨豫大”那节最好!
评分非常精彩的博论~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所带来的政治理念、对圣人式君主的期待,是理解北宋后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变动的关键。 1-从神宗朝变法失败后,各领域的政治理想逐步异化:对士大夫群体的“一道德同风俗”,异化为政治清洗、思想整顿;对君主的“致君尧舜”,异化为徽宗引入道教后的神降;对天下的回复三代之治,异化为了应奉与祥瑞下的形象工程。 诚如作者所说,皇权是政治体中最后的不确定项。 2-反思了以往以党政为主要线索对王安石之后的“后变革时代”的解读,党争不过是理想异化的副产品。 反思了将儒学复兴视为对君权的限制的看法。 几处很精彩~ 如司马光的政治蓝图。 如在新的视角下对各次党争的重新观察,反思了以往一些流行看法,如阶级利益观、利益集团代表者论、洛蜀党争、元祐党内部分裂……
评分不愧是邓小南先生的高足。文采飞扬,史料详实。既有微观考据,又有宏观概论。对漆侠等老先生的观点有进一步的批判与继承,史料解读与阐释能力非常强悍,新见迭出,令人拍案。缺憾是对徽宗朝道教史的研究仅侧重于外缘政治影响,而未能从内在宗教理路分析。
评分不能给赞誉再多的一本书,我理想中的政治史是什么样,这本书给出的政治史就是什么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