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宋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讨论角度各有不同。但很少有人从制度史的层面,来剖析唐宋学术转型以及宋学的形成。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仔细梳理了宋代经筵制度形成、变化,及其功能转变、人员选任与讲说内容,集中研究士大夫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利用解释经史的机会,喻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影响最高决策。揭示经学诠释与史论,如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挂钩,并与统治学说史同步演进。从而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宋学的产生找出一个制度史的依据。
姜鹏1 978年生,汉族。浙江宁海人。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作者原意是讨论“学”与“术”的互动,奈何前半部分史实梳理大部分是概括+罗列相关人物本传,有些材料甚至撑不起论点,后文有关“师道”的讨论也不过是将余英时邓小南两人有关“坐讲”的论述换个表达而已。撇开凌乱的结构不看,作者对宋学形成、包括四书问题下的几个论断也未免过于武断了。总之对宋学的把握不足,使得作者对史料的驾驭捉襟见肘,甚至无法把论点与论据圆起来。鉴于这也算贵思想史界的通病了,所以还是多一星吧。
评分本书通过经筵这一高层互动体制作为切入口,探讨儒学制度化的过程和影响。前三章侧重制度层面的梳理,在北宋文治导向下,太宗设立翰林侍读,真宗继承,仁宗朝经筵完成制度化,成为常规化帝王教育体制,而非传统帝王补阙式教育,这一过程中皇帝地位下移,儒家士大夫取得更多主导,空间上转向公共,并通过教育之外的政治附加功能,经筵开始介入政治,成为信息传递通道和政见博弈平台;后三章转向思想上的分析,经学上学以致帝王之术,史学上更注重经世价值和道德立场,君臣关系上通过涵养君德的目的设定,侍读侍讲系官员由陪侍变为顾问,又升为师臣。在同向同步的思想与制度发展角度看,作者力图说明经筵在思想史中的作用,政治实践对思想观念转型的推动,经筵活动为后者不仅提供了可能,而且设定了要求。作者不错地展现了特定时空下一个互动平台的流变。
评分因为统计
评分博士论文,因为第一次接触经筵,不好做评价,但其论述和文献综述难称上乘。
评分博士论文,因为第一次接触经筵,不好做评价,但其论述和文献综述难称上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