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终于重新洗牌,有人出局有人上位。而当改革最终不得不被推上快车道,满清皇族与实权派袁世凯展开了对改革主导权的殊死争夺;随着武昌城中的一声枪响,革命者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踏入权力中心,袁世凯、宋教仁和孙中山之间新一轮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又揭开了序幕……看似荒诞诡异的史事背后,是无比清晰的利益选择和权力博弈。
翻开本书,读懂戊戌变法为何沦为戊戌政变、慈禧为何先炮击大使馆再屠杀义和团、袁世凯为何既是改革推手又是亡清关键……看透层层诡异的历史迷雾背后无比清晰的权力逻辑。
黄治军,湖南益阳人,生于1981年,《旅伴》杂志前主编,自小熟读兵法、经史子集。曾通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后专注于晚清史,为了寻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仅甲午战争看过的史料就不下百种。经过没日没夜的五年苦写,终于著成长篇历史读物《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微信公众号:黄家理炮
晚清这段历史头绪特别多,而且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家族的,思想的,利益的,制度的,世界格局的,派系争斗的,变革的,革命的……乱纷纷,从哪个角度都能写出一大部文字。但这么多要素搅在一起,要捋顺了写清楚,真远比《红楼梦》还要复杂得多。 这部书...
评分绝大多数人的历史观,都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教育。在你的历史观里,洪武残忍、崇祯猜忌,整个明朝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皇帝;康熙雄韬武略,乾隆十全老人,顶着奴才的帽子歌功颂德;成吉思汗武功卓越,宋徽宗笔走龙蛇;李鸿章丧权辱国,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汪精卫舔着整个民族...
评分一、个人层面的借鉴之处 袁世凯、李鸿章、康有为: 袁世凯曾鼓起勇气参加两次科举,而且是最基本的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在懊恼中,他把所有的课本烧毁,放弃科举,投笔从戎。在养父去世后,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在他身边做了一个军队里的参谋。不久后,袁世凯跟随吴长庆前往朝鲜...
评分这部《晚清最后十八年》第一部一开始文字差强人意,与如今市面上各种“戏说”并无二致,明显感觉作者带着模仿的束缚开头,但后来便越写越融入,开始放开手脚,有了自己的特点。与那些学者史著不同,这类很白话文的历史“故事”无疑故事情节会更加丰富,对个人内心的揣摩也会更...
评分1、虽然题目是《晚清最后十八年》,但实际上本书只写到戊戌变法结束。看后面的推荐页才知道后面还有2、3、4,不知道到了第四部是不是能写到1911年; 2、内容庞杂(全书共20章),但是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是很少的,有的一节可能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我看的Kindle版本,所以不知...
中间很多事件令人气愤,在任何体制内,任何人都不是为国为民,都是为了一己之私,为国为民只是顺带而已。如果没人完善的监督机制,从来没有人是为国为民, 完全的一己之私。 甲午战争,体制内这些人从来都不想要打赢战争,到最后也只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人之本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靠制度。
评分甲午战争那段看的云里雾里,逻辑啰嗦,最后讲到人,社会,政府还行,毕竟大白话嘛,看个乐子。
评分#调侃味道太重;居然是之前的书更改下名字。。。
评分真的比小说还好看。虽然是严肃历史。内容也极其值得思考。堪比书届的让子弹飞!
评分消遣也不等于瞎鸡吧扯淡,换个书名重新出版这事儿也太没水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