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

大国大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陆铭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324
译者:
出版时间:2016-7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386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经济学
  • 城市研究
  • 中国
  • 城市
  • 社会科学
  • 经济
  • 陆铭
  • 城市规划
  • 社会发展
  • 经济地理
  • 人口流动
  • 城市化
  • 基础设施
  • 政策分析
  • 区域发展
  • 生活变迁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作者简介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

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目录信息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 欧洲正经历大考
2.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 大国的难题
4. 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 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 自由移民的意义
3. 空间的力量 : 3M 与3D 47
4. 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为城市化“立法”
2. 世界不是平的
3. 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 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 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 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 大城市的生机
2.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 城市化模式 : 事实胜于雄辩
2. 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 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 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 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 歧视的原则
3. 户籍制约了消费
4. 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 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 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 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 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 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 城市管控 : 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前些天因为采访需要,终于约到了本科时代复旦经院的“男神”陆铭老师。 还记得十年前,在和校长的一次对谈中,他言辞犀利,丝毫没有捧着、顺着校长的意思,一副初出茅庐的少年气。 在印象中,经济学者当如是,逻辑性强、经济学原理张嘴就来,同时有对社会的关怀。可惜后来复...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人没有平等的概念,但愿有一天所有人能意识到歧视是可耻的。

评分

中国的公共政策讨论,实在是太缺乏像这样有严谨研究支撑的作品......户口这一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歧视性空间政策,实乃当今一大的恶政......在这样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目标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有一多半人口遭受长期的制度化歧视,把城市建设者挡在城外能当做政绩,对按照身份标签的歧视和限制司空见惯甚至安然于此;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得益于不公正的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但愿有一天,在我们的国家,歧视的言论和行为会被认为是可耻的。” 2016.12.7

评分

引用端木的话,佩服这种通俗化的苦心。希望大家都读读。

评分

用了5小时一口气读完。觉得明天还要再挑重点章节细读一遍。很流畅的一本书,除去论述时的数据引用不够翔实外,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好。强调的“解除劳动力自由流动限制,从而解放核心城市聚集效应潜能”的概念有点反直觉,但细想之下,比朋友圈里那些昏头涨脑高呼“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要有依据得多。

评分

按大致逻辑链,总结一下陆老师的观点:1.大城市有规模效益(包括环境,技术,教育等等); 2.城市病的根源不在人口太多,而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3.中国经济的集聚性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地方主义严重,并没有发挥出统一市场的优势;4.所以目前中国实行控制人口迁徙,人为压低利率的政策是不仅无效率,而且不公正,因此是完全错误的,它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城镇化率的低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5.中国应该追求的是人均的地区发展平衡,而非总量的地区发展平衡;6.因此中国应该放开人口流动,允许工业用地指标跨省交易,从而让市场来实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港口、大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工业、现代服务业,内地在人口减少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规模农业。整体思路和林毅夫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八个字。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