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纵横1500年的中西交融史。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风物的盛宴。
◎亲历丝路,用最美的图和文,展现“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历时一年,足迹踏遍丝绸之路沿线,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现场几个角度,深度挖掘 “一带一路” 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上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巨大战略意义。
【内容简介】
一部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
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文化与宗教••••••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跨越重重阻碍,九死一生地前往一个未知之地,去探索未知文明?在往返以数十年计的时代,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究竟得到了什么?今日中国如何被这条道路所塑造?世界是否为中国所改变?抛去那些浪漫想象,今天这条道路上的国家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作者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
在破碎化时代,本书以最美的图与文,提供认识丝路系统化的故事脉络与知识体系,关于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勇气,城市、器物在交流中的演化与融合,物种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与交融。
时至今天,重走丝路仍然危险重重,在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的同时,作者也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或许,这才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李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历任记者、主任记者、主笔、主编助理,现任副主编。报道范围广泛,涵盖社会、经济、时政、文化等领域。擅长社会及文化领域深度报道,承担封面故事的写作。曾出版《超越者》《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等书籍。
已经成为符号和记忆的丝绸之路在2015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计划后重新回到人们视线的中心,在人们纷纷注视这条连接中国——中亚——印度——非洲——欧洲的路线,并对这条古代贸易之路进行了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全方位的分析解读时,李伟进行了一场漫步丝路的旅...
评分文/李伟 2015 年 5 月底的一天,我和摄影师于楚众开车离开新疆若羌,向东 翻越阿尔金山进入青海。那天特地起得很早,天蒙蒙亮就出发了,因为 这一程大约 1 100 公里,从柴达木盆地北缘行进,直到青海德令哈,中间 几乎没有一座像样的县城。 我们沿着昆仑山南麓向东,路的左边...
评分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20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
评分“丝绸之路”的狭义概念肇始于西汉时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形成的那条从中国出发,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诸国,再到非洲及欧洲地中海沿岸,最初的用途是以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为主要大宗货物运输和买...
评分已经成为符号和记忆的丝绸之路在2015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计划后重新回到人们视线的中心,在人们纷纷注视这条连接中国——中亚——印度——非洲——欧洲的路线,并对这条古代贸易之路进行了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全方位的分析解读时,李伟进行了一场漫步丝路的旅...
坚定了明年去新疆的决心
评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当时汉朝的兴盛,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仍承载着欧亚大陆的交通命脉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评分茶余饭后闲翻翻,是个谈资
评分越发喜欢三联~饱满的知识量~
评分在众多丝绸之路相关作品里,这本或许是可以以“实用”取胜的。中国如何发现世界,并试图建立一个怎样的未来,对于国内读者而言,这些问题其实要比“外来者”的观察与思考更具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