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纵横1500年的中西交融史。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风物的盛宴。
◎亲历丝路,用最美的图和文,展现“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历时一年,足迹踏遍丝绸之路沿线,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现场几个角度,深度挖掘 “一带一路” 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上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巨大战略意义。
【内容简介】
一部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
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文化与宗教••••••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跨越重重阻碍,九死一生地前往一个未知之地,去探索未知文明?在往返以数十年计的时代,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究竟得到了什么?今日中国如何被这条道路所塑造?世界是否为中国所改变?抛去那些浪漫想象,今天这条道路上的国家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作者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
在破碎化时代,本书以最美的图与文,提供认识丝路系统化的故事脉络与知识体系,关于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勇气,城市、器物在交流中的演化与融合,物种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与交融。
时至今天,重走丝路仍然危险重重,在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的同时,作者也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或许,这才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李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历任记者、主任记者、主笔、主编助理,现任副主编。报道范围广泛,涵盖社会、经济、时政、文化等领域。擅长社会及文化领域深度报道,承担封面故事的写作。曾出版《超越者》《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等书籍。
文/李伟 2015 年 5 月底的一天,我和摄影师于楚众开车离开新疆若羌,向东 翻越阿尔金山进入青海。那天特地起得很早,天蒙蒙亮就出发了,因为 这一程大约 1 100 公里,从柴达木盆地北缘行进,直到青海德令哈,中间 几乎没有一座像样的县城。 我们沿着昆仑山南麓向东,路的左边...
评分其实,“西部开发战略”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早已推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声。这两者的不同,可以说,“一带一路”是全球性的,而“西部开发战略”还局限于中国的西部一隅。 这两者之间的落差,正反映出中国目光的拓展与延伸。我们犹记得,改革开放...
评分“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作者完成一部作品并出版之后,作者本身的角色就是一个不求回报的分享者了。至于如何理解,享受,汲取一部作品,这就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所以在豆瓣评价里我对电影音乐或是书的评分无非两种,“已阅和五星”,我有我自己对作品的评...
评分文:薇薇爱阅读 一想起丝绸之路, 大家首先先到的是什么呢? 绵延不尽的大漠,驼队, 贸易往来, 飞天壁画,楼兰古城……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从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西域多个国家, 到后来著书的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描述, 在交通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里, 去一个完...
评分这本书被诟病之处,应该是由于它是一本“杂志书”,即三联周刊的年度主题“丝绸之路”文章的集合,不免会有一些前后重复赘述之处,这一点实际上在前言已经说明了。不过,这恰恰表明了一本杂志的自信,敢于将跨越二十年维度的文章结集。作为三联周刊的“重度”读者,这正是我希...
一带一路
评分一带一路
评分在众多丝绸之路相关作品里,这本或许是可以以“实用”取胜的。中国如何发现世界,并试图建立一个怎样的未来,对于国内读者而言,这些问题其实要比“外来者”的观察与思考更具现实意义。
评分越发喜欢三联~饱满的知识量~
评分这不只是历史,是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不只是现在更是对未来探索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