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里的塔

公寓里的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姜涛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0
价格:5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60210
丛书系列:博雅文学论丛
图书标签:
  • 姜涛
  • 现代文学
  • 文学史
  • 知识分子
  • 文学研究
  • 文学
  • 社会学
  • 文学青年
  • 都市生活
  • 情感纠葛
  • 女性成长
  • 现代爱情
  • 心灵治愈
  • 日常哲思
  • 都市寓言
  • 孤独与连接
  • 自我觉醒
  • 平凡中的诗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作者简介

姜涛,1970年生,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代表作品:《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图本徐志摩传》,编著《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北大文学讲堂》,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等,个人诗集《好消息》《鸟经》。

目录信息

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理念
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理念
——围绕文学研究会“前史”的讨论
“纸上的事业”之“修正”
“社会学”抑或“文学”
同业联合的意识
“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之间
“劳动”的隐喻
——叶圣陶《苦菜》及其他
新村运动与“菜园”空间
“劳动”中的身体直观
作为“志业”想象的“劳动”
第二章 新诗“装置”的内外
——早期白话诗的政治与美学
“场”的混杂
——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劳动问题”与新诗写作
“政治场”中的“文学场”
“超现实”的说理空间
从《小河》到“病中的诗”
——周作人眼中的新诗及其他
“病中的诗”之发动
“好处也就贵在说不出”
“小诗”中的平凡实感
“杂诗”与“忧惧”
第三章 从绿波社到无须社
——“文学青年”的聚合、位置及人格造型
“绿波社”与文学青年的“大联合”
无须存在的“无须社”
学院、报刊及公寓空间
文坛上的“电气网”
于赓虞:感伤的“个人发现”
诗人人格:“合群”或“独在”
第四章 公寓内的文学认同
——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
在“那么一个公式”之外
从酉西会馆到沙滩公寓
“公寓困守”与“街道漫游”
在井中向群星的仰望
写作者形象的凸显
第五章 “室内的作者”与19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
“幸福的家庭”与“幸福的写作”
居室环境的隐喻
“硬写”的幽闭
陈毅:“室中旅行法”
丁玲:迎向更大的理性
沈从文:“间离”的作者意识
第六章 “教训”与“反教训”
——1920年代文坛上的“导师”与“青年”之争
“老实说了吧”前后
“变态”社会中的“常态”构想
“常态”背后的知识体制
“水平线”的上下
鲁迅的表态
“新流氓主义”
“思想革命”之再起?
第七章 革命动员中的文学、知识与青年
——从1920年代《中国青年》对文学的“批判”谈起
“文学运动”还是“实际运动”
什么样的知识最紧迫
“为他人”还是“为自己”
从“诗的生活”到“方程式的生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青年与文学的可能性 ——《公寓里的塔》读后 康宇辰 姜涛的近著《公寓里的塔》,使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样,从文学外部的思想史、社会学分析到最内部的文本细读都有呈现,但是在其中社会学还是最关键的方法。不过社会学不仅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更是作者观照文学和青年问题的眼光...

评分

青年与文学的可能性 ——《公寓里的塔》读后 康宇辰 姜涛的近著《公寓里的塔》,使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样,从文学外部的思想史、社会学分析到最内部的文本细读都有呈现,但是在其中社会学还是最关键的方法。不过社会学不仅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更是作者观照文学和青年问题的眼光...

评分

青年与文学的可能性 ——《公寓里的塔》读后 康宇辰 姜涛的近著《公寓里的塔》,使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样,从文学外部的思想史、社会学分析到最内部的文本细读都有呈现,但是在其中社会学还是最关键的方法。不过社会学不仅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更是作者观照文学和青年问题的眼光...

评分

青年与文学的可能性 ——《公寓里的塔》读后 康宇辰 姜涛的近著《公寓里的塔》,使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样,从文学外部的思想史、社会学分析到最内部的文本细读都有呈现,但是在其中社会学还是最关键的方法。不过社会学不仅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更是作者观照文学和青年问题的眼光...

评分

青年与文学的可能性 ——《公寓里的塔》读后 康宇辰 姜涛的近著《公寓里的塔》,使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样,从文学外部的思想史、社会学分析到最内部的文本细读都有呈现,但是在其中社会学还是最关键的方法。不过社会学不仅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更是作者观照文学和青年问题的眼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共七章,每章都是大手笔,这其中我尤其喜欢第四、五两章,想来是因为对北漂文学青年的“于我心有戚戚焉”以及对“室内硬写”状态的无意识认同吧。

评分

全书共七章,每章都是大手笔,这其中我尤其喜欢第四、五两章,想来是因为对北漂文学青年的“于我心有戚戚焉”以及对“室内硬写”状态的无意识认同吧。

评分

觉得感动的地方是一种切近的关怀,是想要理解文学家们除了文学家之外的作为“人”的部分。文学家关心文学的部分,或许也像冰山露出海平面的比例。人与人编织出的关系网与互相影响,个人的忧惧与惶惑,各式各样的人格被展现出来,作为人类观察也足够好看。阅读与编织材料的方法也很精巧,是那种很会写论文的人,感到佩服。觉得古怪的是谈周作人的一章,异常地格格不入于整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这里插入这样一章,就像周作人本人一样格格不入。意外的印象是驱动沈从文的扬名立万的焦虑,很少会想到他那么看重读者市场。

评分

以文学为志业的可能与不可能。

评分

觉得感动的地方是一种切近的关怀,是想要理解文学家们除了文学家之外的作为“人”的部分。文学家关心文学的部分,或许也像冰山露出海平面的比例。人与人编织出的关系网与互相影响,个人的忧惧与惶惑,各式各样的人格被展现出来,作为人类观察也足够好看。阅读与编织材料的方法也很精巧,是那种很会写论文的人,感到佩服。觉得古怪的是谈周作人的一章,异常地格格不入于整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这里插入这样一章,就像周作人本人一样格格不入。意外的印象是驱动沈从文的扬名立万的焦虑,很少会想到他那么看重读者市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