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

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明明
出品人:
页数:313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0
价格:3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911726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政治学
  • 党国体制
  • 政治
  • 威权主义
  • 威权韧性
  • 陈明明
  • 社会科学
  • 革命
  • 现代化
  • 历史
  • 中国
  • 社会变迁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改革开放
  • 知识分子
  • 发展道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党治国家终结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政权“内卷化”趋势,但远没有完成政治共同体的正规化和合理化的现代化过程,即“获得现代性”的过程。

对于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谋求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尤其是在资源动员和分配上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以党权的轴心地位来强化中央权威,以党权的巩固扩张来拓展改革空间,以党权的集中统一来打破利益分割,以党权的合法运用来支持法律秩序,可能就是党治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经阶段。

国家治理意味着不仅应该有一个体系完整、职能科学、监管合理、调控有效的政府体系,还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有力监督和控制政府的社会体系。

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路上,共产党执政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能否正确地解决现代国家建设中政党与国家的法律关系,即“党权”与“法权”的关系,而判断共产党执政方式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则要看它能否成功地把宪法的最高权威和法律的刚性约束内化为政党行为的理性自觉,即内化为政党的“法的精神”。

作者简介

陈明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党与政治发展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史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政治学评论》主编。

目录信息

导论
一、高度集权结构特征的由来
二、高度集权结构的历史合理性
三、高度集权结构的政治后果
四、国家与社会分离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五、简短结语

第一章 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
——党治国家的形成与革新
一、危机与革命时代的来临
二、总体决战与集体狂欢
三、党治国家的兴起
四、革命式现代化的理由
五、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
六、市场型现代化与党的革新
七、简短结语

第二章 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
——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
一、革命党与革命的现代性
二、统治党与统治形态
三、执政党及其话语约束
四、从统治走向执政
五、简短结语

第三章 党治国家:理由、形态与限度
——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
一、党治国家的概念与历史
二、“党治国家”的讨论:政党体制研究
三、“党治国家”的讨论:缘起与发展
四、组织话语的兴起与转换
五、国民党与共产党“党国体制”的比较
六、党治国家的限度
七、简短结语

第四章 再论“革命”、“统治”与“执政”
——关于政党变革的两个命题的讨论
一、命题的表达结构与同异
二、“局部执政”与“全国执政”辨析
三、“统治党”:一个三分结构及其意义
四、从“统治”走向“执政”
五、简短结语

第五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
一、价值结构的三个要素及其规定
二、有机统一:结构内部的张力
三、环境变迁与结构调整的取向
四、党内民主与执政方式改革
五、结构要素的新意涵
六、简短结语

第六章 主流意识形态的调适性变迁
一、主流意识形态变迁的轨迹:一个简要综述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及其变迁的内容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党治国家的统治绩效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调适及其“现代传统”的制约
五、简短结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西方政党与中国政党的不同。虽然同名为“政党”,但因为两者植根于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因此性质迥异。对于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需要通过竞争性选举执政的政党,他们的本质其实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器,政党对社会意见进行整合进而进入国家当中,在这里,国...

评分

这本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西方政党与中国政党的不同。虽然同名为“政党”,但因为两者植根于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因此性质迥异。对于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需要通过竞争性选举执政的政党,他们的本质其实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器,政党对社会意见进行整合进而进入国家当中,在这里,国...

评分

这本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西方政党与中国政党的不同。虽然同名为“政党”,但因为两者植根于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因此性质迥异。对于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需要通过竞争性选举执政的政党,他们的本质其实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器,政党对社会意见进行整合进而进入国家当中,在这里,国...

评分

这本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西方政党与中国政党的不同。虽然同名为“政党”,但因为两者植根于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因此性质迥异。对于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需要通过竞争性选举执政的政党,他们的本质其实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器,政党对社会意见进行整合进而进入国家当中,在这里,国...

评分

这本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西方政党与中国政党的不同。虽然同名为“政党”,但因为两者植根于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因此性质迥异。对于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需要通过竞争性选举执政的政党,他们的本质其实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器,政党对社会意见进行整合进而进入国家当中,在这里,国...

用户评价

评分

党的治理结构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不仅创建了国家,也创建了政府,政府的合法性直接来源于党,而党的合法性则源于人民。所以,中国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关键不在于党政之间的关系模式,而是在于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只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保持血肉联系,无论是党政统合还是党政分工,都具有合法性基础。相反,一旦党与人民相脱离,缺乏人民性,那么无论是党政统合还是党政分工,都会丧失合法性基础。

评分

论文结集,观点略有重复。只是缺乏比较的视野,局限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中进行解释,且结构论色彩较强。对建国后毛的治理处理的过于简单了

评分

深思熟虑的成果,解读中国的好路径。

评分

“在前现代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松散的,王朝国家固然专制,但受制于行政手段、专业化水平和通讯技术的地下,政权只延伸到县一级,不得不承认由乡绅主导的乡村自治体制,因此留出了一个在功能上支持王朝国家的民间社会。 在革命年代,国家和社会的这种关系完全被打乱,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随着政权的下移和乡村精英的衰败而趋于恶化,而在共产党割据区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则随着共产党进行乡村社会动员对抗压制性的国家而出现断裂。不过总体而言,民间社会尚未淡出历史舞台。 然而1949年之后,在革命式现代化主导下,国家取得支配地位,民间社会被高度政治化,以至最终成为国家政治机器的附属物。党运用国家权力把社会编组进政治框架中。”高中时觉得空泛的一些概念,变得鲜活了。如果更简洁些就更加读者友好啦

评分

有些冗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