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知识》是格尔茨代表作,于1983年面世,2000年再版。全书涉及从艺术、常识、卡里斯玛到自我人观的论题,曲折迂回,文采飞扬。其中,尤以作者在东南亚和北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讨论了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会思想,本土人如何想象伦理道德,乃至法律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以地方知识的立场戳穿了现代英美法治的普遍性神话,启迪了中国上世纪末的“法治本土资源论”。这种地方知识的立场,亦足以与中国古人的“千灯互照,光光交彻”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理念及共生思想相呼应。
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的开创者,当代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他以“深描”方法进行“文化解释”的学术实践在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法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影响巨大。
文化存在着很多种,任何文化都应该被尊重,无论这种文化是虚的还是事实存在的,文化发展到如今,可以说就我们已知的就有很多很多,谁敢坦言所有的问题都知道呢。所以我们在读到任何一种关于文化的书的时候都应该有一颗尊重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评分呵呵这本人类学的大作核心思想之类的我就不说了,其实说了也白说,因为就是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晕了吧? 本来我以为是研究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不同类型的性知识的文献,所以才狠心跟福科的《性史》 一起买了回来。结果一看,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完全不知所云。。。...
评分文献梳理 一、 导言 1. 背景:宏观上,法学和人类学都是从局部事实得出普遍原则的学科。虽然已经有法律人类学(legal anthropology)和法律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law)研究,但法学和人类学对彼此缺乏深刻了解,各自的“老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2. 方法论:寻找出法学和人类...
评分文化是一个“分类甄别意指系统”。这是他的解释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民族志学者,通过对远古思想布局的挖掘,会发现知识形态的建构必然总是地方性的,即同它们的工具及包装总是不可分离的。这是民族志学者最伟大的成就,也是其能成就的东西。其前提基础是,让我们能够有意义地将...
评分呵呵这本人类学的大作核心思想之类的我就不说了,其实说了也白说,因为就是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晕了吧? 本来我以为是研究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不同类型的性知识的文献,所以才狠心跟福科的《性史》 一起买了回来。结果一看,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完全不知所云。。。...
“把事物的意义、形式层面与赋予其生命的实质性语境割裂开来,将文学批评的范畴应用于社会事件,或将社会学的范畴应用于象征结构,了解其他民族的想象之建构如何关联到我们自己的想象之建构。”读懂本书的关键。思维民族志。一方面作者融会贯通,一方面我到处被阻塞。
评分第七章 当前我们的思维方式:通往一种关于现代思维的民族志。人类学教给读者的是humble,同时它给读者戴上了一副能够分辨思维在内一切文化现象实质的眼镜。现代思维以分歧差异为最大特征,这种差异由于专业化而得以进一步固化,格尔茨在本文中提出对现代思维作民族志式考察,并给出了他的建议。
评分八十年代的格尔茨慷慨、坦然而少有偏见,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永远的Ethnographer。我也多希望,世上能有如格尔茨所倡导的学术氛围,让「出自一个蚂蚁窝」的智慧能博得世人青睐,并为我谋一个饭碗。归根结蒂,格尔茨的理想同列氏又能有多大的殊异呢?后人关于其方法论是否具体可行或者其是否缺乏历史观照的讨论显然过于焦躁而失其本心,但在美国人文科学鼎盛时期活动、崇尚自由讨论的格尔茨是否又曾预料到人文学科的政治经济地位在新时代的又一度衰落?相比之下,最为关键的乃是这个问题: 时至今日,当地方的土著们均主动言说并记录的时代到来,民族志式的核心价值是否既非科学理论的观照,亦非对当地人思维的诠释?后现代本体论转向的进行时,如何再度综合两者走出新的道路?最后,只有这样的译本才配得上格尔茨顶尖的文采。
评分格尔茨文笔太好文学哲学底子又够厚,这本讲座编成的选集把他的文字才华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篇都能让我笑的肚子痛(尤其是序言和讲常识的两篇,地方知识也很逗),但也因此让我很难集中注意力。常识和地方知识的两篇印象比较深。译者太有才了,文笔和词汇量都强的惊人,比连梗都看不出来的真不行同学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评分亚马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