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收入了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作者用归纳法将史料高度压缩,用“大历史”观勾画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自先秦至元末,通过还原其人其事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果以及现代型的经济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落脚。表彰了中国历史的自有特色,即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而前后连贯。
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
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退伍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198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1979年他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先后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舅舅给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是我的第一套历史书,上中下三册,好几百页,纯文字,内容大概是按时间顺序编纂历代典故,诸如“王猛扪虱谈天下”、“岳飞抗金”、“文天祥投零丁洋”,并加以评判。翻到书边卷起,正是雄性激素萌发之时,牛逼大发,在同班...
评分花了1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黄老按照他独创的大历史观把历史划分为三大帝国--秦汉、唐隋宋、明清 按照时空线索对每个朝代中一重要人物或重要时间为章体,洋洋洒洒的从春秋写到与元末。阐述早熟的中国政治为何没更早的步入现代化。中国重农轻商的历史背景(这其实也是中国本...
评分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舅舅给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是我的第一套历史书,上中下三册,好几百页,纯文字,内容大概是按时间顺序编纂历代典故,诸如“王猛扪虱谈天下”、“岳飞抗金”、“文天祥投零丁洋”,并加以评判。翻到书边卷起,正是雄性激素萌发之时,牛逼大发,在同班...
评分“政治初期早熟,以熟读诗书之士人统治大量农民,无法应对变数,所以才强调均一雷同”。还是大历史观。其实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团乱麻,近代史的兴趣更大。《万历十五年》算是第一部完整看下来的历史书,其实也是因为看起来不累。黄的大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那本书里就提到...
评分最近读了黄仁宇先生的这部作品,对所谓的历史观稍稍有点感悟。故写下记录下。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外,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所以众心归一。但其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止如此,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的黄河流域是一个水患多发的地区。而任...
黄老并不是想为奸臣翻案,而是想改变我们已经习惯的“以道德的名义简化历史”的思考方式。想当年我们的历史老师说到檀渊之盟就义愤填膺,也许这正是黄老希望大家在思考历史时能够避免的。虽然以今日爱国主义的眼光去看,割让国土的行为当然是十恶不赦,但澶渊之盟只是两种体制在地域上保持力量平衡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简单的用“卖国”两个字来概括。中国帝治时代,皇帝制定最高指示后,因间架性的结构设计无法依赖各级机构来进行准确执法,只能依靠道德来约束人民百姓,造成无论是什么王朝都只会越来越乱,中期的改革者也大多都非常理想化,没有考虑社会现实,因此大多也都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总之这是一本试图脱离批判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而是尽量用客观的角度来总结历史发展的书,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小中见大的史纲读本。每一章节篇幅都不长,如一堂小课;而剖析明彻,打在历朝的“七寸”上,又能以大历史观一气贯之,读来清爽、喜欢。
评分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让我很是佩服,读这本书用了好久,无奈自己史学功底不行,好多篇章没有读明白,不过其中的“间架性结构”和“数目化管理”的观点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新的思考角度,感谢。
评分听黄老师讲故事,就当故事看看,但各种逻辑还是大历史观。
评分每一节都有些浅尝辄止,而且明清及之后没写是个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