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在美国大学最容易完成的专业大约就是历史系,一般三年左右即可完成所有课程并拿到学位。甚至在一般的中小学甚至是两年制社区大学教授历史也未必是一件需要有精湛人文功底的差事。然而我以为在一切人文科学范畴内,历史学家是需要具备最超人的学识以及治学精神的职业。这职业需...
评分黃先生盡可能地分析了每個朝代遇到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他指出各朝各代的開創者在設計國家結構,政府制度時似乎是隨性的,想當然的,比如周公之分封;李唐之三省六部,趙宋之兵錢集中,朱明之文官政治。 他並沒有分析國家的開創者爲什麽採用如此的結構,也沒有分析各朝...
评分闲人读历史,目的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证明了自己博学,一种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种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太多的史料堆积,也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那么,看这本书的人,大致应该是第三种目的了。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不间断地提到...
评分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陆最受关注的恐怕不是他所主攻的方向:《万历十五年》;而是这本一版再版,甚至在去年出了纪念版的《中国大历史》。 当年我刚念大一的时候,不知道是从什么渠道,我就知道了这本书,也算是我最先知道的历史专业著作之一。 可是,在我没有细读它之前,我居...
评分黄先生以归纳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上自商朝下至新中国成立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宏观架构,以一本小册子概括了这么大的历史题材,可谓浓缩到了极致。 我本人只读过黄先生的两本著作:《中国大历史》以及《万历十五年》,感觉黄先生的著作风格体现了他的宏观大历史(macro-history)观点...
读史使人心凉
评分很早之前读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过那时知识背景很单薄,很多重要的内容并没有理解,最近读到这本,才稍微体会作者的历史观。今日中国之现状,必能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找到因果链条,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这一片土地在组织形式上早熟,技术和管理都跟不上的状态下,朝代更迭成为三大帝国时代的常态。告别二元层次结构,私有资本的发展将让中国上下两层辐射法制性的联系,使之成为系统上的整体,这是我们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就在见证这链接似接非接的演化。
评分黄仁宇的好处在于他基本上都先用英语来写作。中国作家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
评分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对现代国家的重要性。
评分受众明显不是中国人的一本书,糟糕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就不能改用肉夹馍吗?看了眼封面,也不是译著啊。从用词也看得出来是用中文写的,非常古典,“孟浪”“揭橥”什么的,太缱绻了。黄先生不知何以得此盛名,这个标题他还真不配,用个今日流行的《南开老兵写给我的中国简史》这种书名挺好。把论述的部分去掉挺适合小朋友读的。先秦明清说得多,唐宋说得少,各代着墨多少不均。对我个人没有多少心意,一点启发是——我们的教科书的经济部分很少提田亩制度和税赋制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