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

重访灰色地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海龙
出品人:
页数:207
译者:
出版时间:2015-7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901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刘海龙
  •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史
  • 传播思想史
  • 思想史
  • 新闻出版传播
  • 新闻/传播/媒体
  • 灰色地带
  • 社会批判
  • 人性探索
  • 现实反思
  • 边缘人物
  • 心理描写
  • 道德困境
  • 叙事实验
  • 文化观察
  • 思想深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作者简介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目录信息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
的反思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两种传播思想史
传播学术史的意义
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
灰色地带的生命力
连续与断裂的辩证法
本书的结构及章节
第一章 拉斯维尔:被误读的传播学
“奠基人”
缺乏传承的“卡里斯玛”
《社会传播》的W
拉斯维尔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
注意结构研究与驻防国家
从宣传研究到世界注意结构调查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论:哥伦比亚学派
及其批评者
在天使与妖魔之间的哥伦比亚学派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成为众矢之的?
哥伦比亚学派=有限效果?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被贴上
“有限效果论”的标签?
抽象的经验主义还是方法的多样主义?
管理学派的是与非
丰富多彩的灰色地带
第三章 帕克与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神话
传播研究史的话语争夺
为什么是帕克?
连续中的断裂
从进化论到效果研究
断裂中的连续
传播研究与知识社会学
第四章 宣传的理由:被忽略的伯内斯及《宣传》
传播思想史的学术偏见
创造有利于“宣传”的环境
多元主义与社会秩序
从公众被诅咒到双向互惠
宣传的“科学性”
第五章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
“传播”还是“交通”?
社会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学者对传播问题的探索
新闻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断裂中的连续
重构记忆
第六章 孙本文与世纪初的中国传播研究
为什么是传播研究?
为什么是孙本文?
公众意见:从社会态度到社会控制
社会学与中国早期传播研究
第七章 “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传播批判学派
与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
施拉姆访华:中国传播学兴起的助燃剂
批判理论引介的“失踪”
对抗策略:“发育不良”的实证研究
模仿策略:传播学是新闻学的最新阶段?
“不成熟”的社会语境还是“两难”的社会语境?
第八章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从关键词
的变迁看中国媒介文化研究
概念的源点:“文化工业”与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文化工业”概念的引入
错位的批判与通过符号资本展开的争夺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重新定义“文化产业”
第九章 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中的创造性互动
新闻学者:传播研究在中国的第一批听众
理想的听众和实际的听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传播研究在经济领域的新听众
听众还是委托人
学术独立与多元的听众
第十章 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从应然到实然:两种“传播学本土化”
中体西用:三种受众研究
暧昧的“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第十一章 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
本土化焦虑的产生
本土化问题的提出方式
充满争议的本土化标准
本土化话语背后的张力
多元竞合的本土化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刘海龙老师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和记忆》这本书是笔者在图书馆偶然遇到的,从书架上取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对作者刘海龙的向往让这本小书承载了更多的期待。事实证明,读完之后,这本小书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以中西为线,在西方传播研究...  

评分

【二刷(一)】 灰色地带,并不是模糊不清,即褒非贬的确定话语,而是被主流话语所抛弃,所掩盖,被我们熟视无睹的链接部分。 教材中多以一种编年史式,里程碑式或者焦点人物式的话语呈现,而很少关注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刷《重访灰色地带》,希望再次发现新的视角。 在传播思...

评分

对传播学历史中许多刻板印象都重新进行了分析,从所谓的灰色地带入手,来考察传播史中的所谓断裂处是如何延续,发展的,这个视角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 以及回溯了中国的传播史,从民国开始讲述,复盘了社会学视角的传播学,和78年后以为是新闻学的延伸的传播学各自是...  

评分

【二刷(一)】 灰色地带,并不是模糊不清,即褒非贬的确定话语,而是被主流话语所抛弃,所掩盖,被我们熟视无睹的链接部分。 教材中多以一种编年史式,里程碑式或者焦点人物式的话语呈现,而很少关注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刷《重访灰色地带》,希望再次发现新的视角。 在传播思...

评分

刘海龙老师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和记忆》这本书是笔者在图书馆偶然遇到的,从书架上取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对作者刘海龙的向往让这本小书承载了更多的期待。事实证明,读完之后,这本小书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以中西为线,在西方传播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其对拉斯维尔的论述可参照他基友胡翼青老师的与他商榷的论文,很有意思。刘海龙老师的书的价值不是在告诉你知识,而是在告诉你如何去思考。他是在授人以渔。

评分

作为后结构主义传播思想史,巧妙的把学术/科权力关系中的边缘经验当作基石来解构既存的叙事结构和知识生产机制;作为知识社会学,较浅显;作为故事,有动机有人物有冲突有蒙太奇,有时段也有地缘,实在可以在此基础上拍成essay film或者docu-drama甚至drama series

评分

一部关于传播学学术史的圈点勾画,拾起一些“灰色地带”里模棱两可的学术碎片。可读、易读,授人以渔。传播学研究,如何把应用取向和理论取向较为和谐地勾连(如果可以这样使用这种说法)?如何激发学术的想象力?中国语境下的传播学研究,的确面临着工具理性驱使、理论建构不足的困境。这使得“本土”传播学研究面临着极大挑战。读罢,陷入深思,询问自己,到底想做何种传播学研究,是否真挚地热爱这一门学科,想在理论上有何建树?无法回答,深知自己思辨力不足,方法论不过关,空有决心,最关键的还在于读书太少。

评分

切入点选的好,从灰色地带出发书写传播思想史上的连续与断裂,纠正对某些学派的误读。贴标签、塑造一致性幻象、忽视差异与丰富不正是诸多学派争论的惯用手段么…我们当然知道哥伦比亚学派不仅有拉扎斯菲尔德,就如同芝加哥学派也不是一个模子…

评分

关于其对拉斯维尔的论述可参照他基友胡翼青老师的与他商榷的论文,很有意思。刘海龙老师的书的价值不是在告诉你知识,而是在告诉你如何去思考。他是在授人以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