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对传播学历史中许多刻板印象都重新进行了分析,从所谓的灰色地带入手,来考察传播史中的所谓断裂处是如何延续,发展的,这个视角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 以及回溯了中国的传播史,从民国开始讲述,复盘了社会学视角的传播学,和78年后以为是新闻学的延伸的传播学各自是...
评分传播学相逢恨早系列!菜鸡迷妹决定坑底躺平,刘海龙老师太迷人了。这本书是刘海龙老师常年累月所积淀的对传播学思考的论文合集,但由一条明晰的“专注于游走于传播学史中灰色地带”的主线统筹,所探讨的“并不是自我存在的美国传播研究,而是中国传播研究者眼中的美国传播研究...
老师将灰色地带里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派、学者都生动起来。读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被认为是常识的传播学认识,其实都忽视了灰色地带,成了教材段落;对于很多现实问题都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给出了思考或建议。特别是,对历史或现实中大某些观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老师都会给出清晰地论证,给出事实支撑自己的论述。最后,老师在后记中表达了对孩子的感谢“他们时刻提醒我表达和做人一样,一定要保持简单”,真的是这样。
评分对本土化的认识有待商榷,但论文总体质量很高。知识社会学确实是考察学科史的好工具。刘的史观是福柯式的,反宏大叙事,反进化论,即他所谓的“连续中有断裂,断裂中有连续”,断裂处即学科史建构的“灰色地带”,戈夫曼意义上的误读,甚至哥伦比亚学派也不例外,更不要说芝加哥学派和伯奈斯的缺位
评分其实读下来,在佩服的同时又一一丝艳羡,大概是在字里行间、不管是对资料的梳理也好、自己的思考也好,全部都透露出一种卓然的能力,就觉得原来真正做学术的人是可以有这样的水平的,而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就是在想一个真正做学术的人应该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科和学术的,大概是充满希望、语重心长却又愤世嫉俗的,刘老师很诚恳,这本书也很诚恳。
评分这个分不好打啊。。。感觉刘老师还能做到更好。书的结构还是有点散,像论文集。这么看的话8.5左右。 但是,某种角度讲,此书在学科内具有革命意义,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所以还是给五星吧!
评分其实读下来,在佩服的同时又一一丝艳羡,大概是在字里行间、不管是对资料的梳理也好、自己的思考也好,全部都透露出一种卓然的能力,就觉得原来真正做学术的人是可以有这样的水平的,而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就是在想一个真正做学术的人应该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科和学术的,大概是充满希望、语重心长却又愤世嫉俗的,刘老师很诚恳,这本书也很诚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