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前四章对经典传播学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真的感慨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概论类的传播学专著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太刻板化了,像高中的历史教材,一切都是盖棺定论的结果。然而理论自有其生命力。拉斯韦尔的传播观念远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全面和广泛得多,以“管理...
评分传播学相逢恨早系列!菜鸡迷妹决定坑底躺平,刘海龙老师太迷人了。这本书是刘海龙老师常年累月所积淀的对传播学思考的论文合集,但由一条明晰的“专注于游走于传播学史中灰色地带”的主线统筹,所探讨的“并不是自我存在的美国传播研究,而是中国传播研究者眼中的美国传播研究...
评分前四章对经典传播学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真的感慨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概论类的传播学专著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太刻板化了,像高中的历史教材,一切都是盖棺定论的结果。然而理论自有其生命力。拉斯韦尔的传播观念远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全面和广泛得多,以“管理...
评分【二刷(一)】 灰色地带,并不是模糊不清,即褒非贬的确定话语,而是被主流话语所抛弃,所掩盖,被我们熟视无睹的链接部分。 教材中多以一种编年史式,里程碑式或者焦点人物式的话语呈现,而很少关注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刷《重访灰色地带》,希望再次发现新的视角。 在传播思...
评分很多见解其实在我导的课上都已经有讲过了,是综合、全面、彻底地对中国传播学的再思考。当然,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海龙果果的书是文献索引的大宝库。当然,最后总也免不了俗一下:“海龙出品,必属精品”
评分一部关于传播学学术史的圈点勾画,拾起一些“灰色地带”里模棱两可的学术碎片。可读、易读,授人以渔。传播学研究,如何把应用取向和理论取向较为和谐地勾连(如果可以这样使用这种说法)?如何激发学术的想象力?中国语境下的传播学研究,的确面临着工具理性驱使、理论建构不足的困境。这使得“本土”传播学研究面临着极大挑战。读罢,陷入深思,询问自己,到底想做何种传播学研究,是否真挚地热爱这一门学科,想在理论上有何建树?无法回答,深知自己思辨力不足,方法论不过关,空有决心,最关键的还在于读书太少。
评分大陆新传史论里最好的中青年学者,应该没有之一。
评分坦白来说,初看这本书,许多地方都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掉书袋式引用,除了能够证明作者阅读量大之外意义不大。这一点倒是跟胡翼青真的很像。但这本书往后看,的确有诸多洞见,尤其是揭示了传播学在学科化过程中,国界、政治、思潮、观念、运动、团体、制度、世代、人事等诸要素之间的纠葛和周旋,呈现传播研究这门“学科”的诡异身份和中国传播研究的先天畸形。
评分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做学问需要这样一种独特视角。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