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资治通鉴》。
然则,或购之不读以作装饰,或读之不懂半途弃之,或读之乏味掩卷息之。其缘由何在?
有人说,古文晦涩难解其意。的确,对于惯读现代汉语而较少古文字造诣的现代人而言,要真正读懂这部巨著可谓“难于上青天”。而借助工具书研读,将花去大量时间,于现代快节奏的忙碌生活而言,实在不可想象;
有人说,故事乏味,难开其心。的确,以“编年史”为体例的《资治通鉴》,其故事难以展开,苛求情节生动,实难司马老翁了。
为了解决这个“千年虫”问题,十二世纪的袁枢先生和二十世纪的柏杨先后分别挥舞巨笔,著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以解决“知识遗传”危机。相比较来,柏杨版则更令现代人所欢心——其以“纪事体”而改革了原有的“编年体”,使读者在轻松之中,对《资治通
鉴》的全篇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史书没有地图,等于有报负而没有舞台。而柏杨版《资治通鉴》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精心绘制了大量历史地图,使诸风云人物各就各位,于精密的历史坐标时空中挥刀舞剑,一展雄姿,演绎千秋历史功罪。
柏杨那桀骜不驯的个性,嬉笑怒骂的文风,尽现全书始终,使读者在轻松之中,阅《资治通鉴》全部历史故事。
我上初中的时候买过几本,名字叫《现代语文版资质通鉴》,第一册名字叫《战国时代》,1984年11月第一版,售价1.85RMB,那个时候对我来说已经很贵了。不过看了几册后,就被吸引了,主要是有柏杨的批注(鲨鱼等等,想来也是影射台湾政治吧),其次是有柏杨老先生亲自绘制的地图,...
评分首先,我古文差,此书也没看多少。 只是今天无意翻到李敖的《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里面对柏杨的资治通鉴实在贬的一无是处。 别误会,我向来不喜欢李敖,什么白话文他第一。 但他找资料的本事还是佩服的。 不过还是觉得他有些证据有问题(不是指评资治通鉴)。 由于PDF无法复制,...
评分我是在大学里读的这套书,友谊出版社的,一本一本借到,写得真精彩啊。如果能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买到一套友谊版的柏杨版资治通鉴,那可是真的好啊。书好,装帧也好。
评分一套72本,很想拥有一套啊。。。每册200页左右,据说是因为当年害怕一次发行压力太大,以每月一册的形式发行的。纸软绵绵的很有手感,上厕所的时候看可以很容易的把书卷起来,很舒服。封面应该是汉朝(?猜的)墓里浮雕的拓片,有历史感,也算图文气质相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评分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的《柏杨版资治通鉴》第一册“战国时代 秦并六国”,与原版《资治通鉴》对照阅读,让这个疫情刚刚缓解百花争奇斗艳的四月有了一些史学的深邃。人文社选择三十六名读者随机邮寄36册《柏杨版资治通鉴》写书评,36篇书评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并出自36名不同...
呵呵呵,柏杨先生的个性真的是无处不在。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看看柏杨先生这套白话版的资治通鉴。
评分读完这套72本的书花了我两年三个月,大四开始读,今天结束,抛去书籍本身不谈,也有那种完成一个里程碑样的快感,回归书本身,这是套下了功夫的书,可以表述柏杨先生的历史观,文字浅显而有趣,是入门者的恩物,但是我很少和入门者推荐这套书,因为柏杨先生很多时候臧否人物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和今天的民主与道德观念,完全抛开了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此外,他还是个老愤愤,批判的语言有时太过,而且煽动性十足,入门者非常容易被带着走,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套好书,而且是好读的历史书,功莫大焉--PS【书中地图似乎是柏杨先生手绘的,真心美型而且有技术含量啊,我很羡慕这项技能】
评分先生的十年心血 小生也算是读完了
评分读资治通鉴必备的辅助书。
评分读资治通鉴必备的辅助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