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八零后 杨庆祥 社会 思想随笔 解读80后的现状 随笔 80后 中国
发表于2025-04-12
80后,怎么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本最真诚、痛切的反思之书;一本振聋发聩的追问之作。80后作为代际意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集中、深刻和独有的叙述与思考。
杨庆祥,80后,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
身在学院,心在四野。沉溺自我,关切社会。
以阅读、思考、写作为志业。
虽然我不是80后,哈哈……
评分“小资产阶级青年在一个巨大的物质资本的时代意识到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现实:个人奋斗被认为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有效和合法的途径,但是,因为目标已经被无限地欲望化和无限地膨胀,个人奋斗变成了一个西西弗斯式的被悬置了的空洞所指。目标强化了过程的神圣感,但是当目标变成了一个不真是的存在的时候,过程也就开始失去意义。“不觉得几篇社会思考论文装订一下就可以成为80后的社会现状的反思。我们这帮人,就是这么复杂这么难办。
评分趁着在北京出差的机会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起因是在凤凰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座谈会上阎连科说80后是懦弱的一代,我内心有着强烈的对抗情绪,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表述让大作家得出这样的结论。 书的上半部分的文章对80后进行了集体解构,后面的访谈是对前面解构的佐证。看过之后我竟然有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而全然忘记要反驳阎连科的结论了。这本书道出了80后这个集体的特点和问题,很多地方让人有共鸣。但是总有一种没有说透的感觉,对形成80后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原因似乎没有很好的阐述,对如何破解一些问题也没有提出方向。也许杨庆祥也只是想做一个观察者,也或许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发表出来罢。
评分趁着在北京出差的机会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起因是在凤凰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座谈会上阎连科说80后是懦弱的一代,我内心有着强烈的对抗情绪,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表述让大作家得出这样的结论。 书的上半部分的文章对80后进行了集体解构,后面的访谈是对前面解构的佐证。看过之后我竟然有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而全然忘记要反驳阎连科的结论了。这本书道出了80后这个集体的特点和问题,很多地方让人有共鸣。但是总有一种没有说透的感觉,对形成80后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原因似乎没有很好的阐述,对如何破解一些问题也没有提出方向。也许杨庆祥也只是想做一个观察者,也或许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发表出来罢。
评分作者也明白,“80后”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他所指认的是“经济基础一般,工人、农民或者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这个指认对象的划分也比较笼统,从行文来看,情感因素居多;不太同意在很清楚不能以“80后”作为某一代人命名的前提下,仍然调用这个符号的处理方式。看到一种处于文化批评和社会学批评交叉处的迷茫,文化批评要把社会作为文本,强调文本性,社会学批评需要冷静的参数设定,强调逻辑、数据和模型。而从文学研究出发则很容易陷入二者中的情感夹缝。应当自省。
这本书自发行到目前不过半载,热议了好长一阵子,我很快的读完了这本书,总体来说认为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说说我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把握的比较准确,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分析以及性格上的对比也是中肯的,特别是一种反思...
评分一个“将生活经历、阅读体验、社会思考、历史批判掺杂在一起的奇妙 的混合物”,这是我对《80后,怎么办》的定位。 《80后,怎么办》的阅读体验和我想象中的很不同,它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话的困难”,这种“困难”既是思想上的,也是语言上的,思想的困难既因为我自己尚未...
评分P4 “这些天文数字似乎一再证明了中国近三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同时让人疑窦丛生,这些花费巨大的盛会,这些被摄像头所截取的场景、人物,究竟能“代表”什么?究竟“代表”了谁?” "这是一个过于宏大和遥远的叙事,它没有办法和我们生活发生任何有效的联系,中国国家形象...
评分第一次读到杨庆祥关于80后的那篇文章,是在人人网上。当时这个最早叫校内的网站还很活跃,不仅学生上,一些青年教师也上,内容很广泛,个人状态和分享的文章下面的评论也很多,而且是开放的,总之是思想气氛比较活跃的一个空间。这点完全不像现在如日中天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充...
评分一个“将生活经历、阅读体验、社会思考、历史批判掺杂在一起的奇妙 的混合物”,这是我对《80后,怎么办》的定位。 《80后,怎么办》的阅读体验和我想象中的很不同,它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话的困难”,这种“困难”既是思想上的,也是语言上的,思想的困难既因为我自己尚未...
80后,怎么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