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最真诚、痛切的反思之书;一本振聋发聩的追问之作。80后作为代际意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集中、深刻和独有的叙述与思考。
杨庆祥,80后,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
身在学院,心在四野。沉溺自我,关切社会。
以阅读、思考、写作为志业。
这本书自发行到目前不过半载,热议了好长一阵子,我很快的读完了这本书,总体来说认为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说说我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把握的比较准确,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分析以及性格上的对比也是中肯的,特别是一种反思...
评分当有闲暇,我也要写点,关于都市、城镇、乡村,关于教育,关于香港、台北、厦门、武汉,关于好多。里面重点书目:平凡的世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新星、乔厂长上任记、郭敬明、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骆驼祥子、包身工、打工诗人郑晓琼在电子厂、陈奂生上城、人生、炸裂...
评分《80后,怎么办》 杨庆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版 “无论如何,那些至今还蜗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一代青年人见证了在巨大的成功喧嚣中一个时代的痛苦,这个痛苦有些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有些却不能忍受,个体当然不能把个体的失败完全归责于社会,但是...
评分一个“将生活经历、阅读体验、社会思考、历史批判掺杂在一起的奇妙 的混合物”,这是我对《80后,怎么办》的定位。 《80后,怎么办》的阅读体验和我想象中的很不同,它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话的困难”,这种“困难”既是思想上的,也是语言上的,思想的困难既因为我自己尚未...
评分不仅有理论分析,也有面访实录,从全方位展示了一代人的精神困境。是目前读到的少有的关于80后的深度文字。其中后面的几个访谈更是有意思,有农民工、有小老板,有国企员工,还有海归博士,每个人都生活在困惑之中,但又不甘于困惑。都希望参与社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这正是...
作者也明白,“80后”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他所指认的是“经济基础一般,工人、农民或者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这个指认对象的划分也比较笼统,从行文来看,情感因素居多;不太同意在很清楚不能以“80后”作为某一代人命名的前提下,仍然调用这个符号的处理方式。看到一种处于文化批评和社会学批评交叉处的迷茫,文化批评要把社会作为文本,强调文本性,社会学批评需要冷静的参数设定,强调逻辑、数据和模型。而从文学研究出发则很容易陷入二者中的情感夹缝。应当自省。
评分被冰点的报道骗来买这本书。提出了问题(80后怎么打开向上的通道)但没解决问题。表达问题过程还大掉书袋(这本书并不是出给圈内人看的对吧)差评!
评分被冰点的报道骗来买这本书。提出了问题(80后怎么打开向上的通道)但没解决问题。表达问题过程还大掉书袋(这本书并不是出给圈内人看的对吧)差评!
评分和杨庆祥不认识时,我已经在《今天》读到了成书前的作品讨论会,后来又在《十月》上读到更长的版本。说实话,我很敬佩他,作为一个学院深处的严肃文学批评家,能对同代人的境况如此关心。而这本书较先前两稿又多了数个访谈,那几个来自不同身份人的真诚对话,让我感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希望与悲哀:生活在一个高速膨胀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被粘合、被遗弃,有人上升,有人平凡以至庸碌地活着……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成年。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位严肃、优雅而深情的朋友。
评分虽然我不是80后,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