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李杨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950-1970 现当代文学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
发表于2024-11-21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解读了8部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地下文学”的代表《第二次握手》;从写作资源、小说结构、主体塑造等方面展示文学创作的演化,指出这些作品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受到读者欢迎,并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本书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再解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版增加了1篇关于“新时期”工业小说的文章。
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挺惊艳的。不过用虐恋解红岩有点僵硬了。最后附的工业小说解读尤好。
评分挺惊艳的。不过用虐恋解红岩有点僵硬了。最后附的工业小说解读尤好。
评分可能我看的书太少,真的是我觉得学当代文学以来最有启发的一本书了。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进入历史,不远离话语讲述的年代。重燃学术动力。快到期末了加油哇!
评分选择从“文学自身”进入“历史”,而不是在“历史”或“政治环境”中讨论“文学”,并不是要从文学的“外部研究”回到以“文学性”为目标、进行形式和结构上的技术分析的“内部研究”,而是仿佛颠倒了“由外及内”的社会历史批评的“由内及外”的方式——不是研究“历史”中的“文本”,而是研究“文本”中的“历史”。关注的不是“历史”如何控制和生产“文本”的过程,而是“文本”如何“生产”“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过程。用王德威的话来说,是看小说如何提供了特定时代的人们想象“中国”和“自我”的方式。(357-358)
评分李杨再解读的前提是把“红色文学”置于经典文学的范围之内,在认可它们是经典文学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阅读,正如“红色文学”的写作大多是主题先行,李杨的再解读是不是也犯了主题先行的毛病呢?如果官方的主流话语叙事中承认的不是这些作品,而是另一些作品,长于理论分析的李杨是不是也能找出相应的理论去解读出所以然呢?然而,历史的选择就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历史如此选择必有历史的原因,因此也不能太苛责李杨的观念先行的做法。毕竟,与其说文本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生成,是历史意志的反映,不如说是生成的文本记录了历史的进程,文本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来的某种倾向反映了历史的错综复杂性。文本绝不可能与政治脱节,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都是在政治的生活之下生活的,不可能有脱离了政治而高谈艺术的文本,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本就是政治。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