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作者简介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From A to X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观看为何? 对于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之后的人类,这成为一个难以直面的问题。 工业革命带来的摄影技术进步,使得旧时代影像的绝对性与唯一性被彻底颠覆,艺术作品亦远离贵族垄断,走下神坛,逐渐被普罗大众频繁地通俗使用。早在19世纪,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评分 评分英语里有一句话,“Seeing is believing。”我们生活在充斥着大量视觉信息(包括广告、网络上的各种图片之类)的社会,在看的时候或许从未思考这些视觉对象所含有的信息,而只是将它们当做一种事实片段简单掠过。而在逛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时候,我们也不乏看见很多走马观花的...
评分很多观点在读书的时候已经通过各种讲座和文章看得到过,这次算是自己完整的看了整本书,希望能够阅读到英文版的。
评分观看,意味着将被看物置于一种景观的地位。而观看同时是一种交互关系,被看物由于物理原理,在理论上与观看者对视。本书并非是架构清晰的理论,而是一种散漫、碎片的闲谈。但有一条主线是清晰的,即它一直在尝试通过类似巴特的神话分析,进行一种祛魅的工作。复制技术改变了原作的地位,但也在创立着传统仍在的幻觉(本雅明);女性相对于男性,一直处于一种物化的、被观看的地位,裸像的假想观众因此都是一位男性,而起作用的实际上是幻想而非欲念;油画通过对现实的摹拟,使油画拥有者产生拥有实物之感,从而作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广告通过制造关于未来的幻觉麻痹群众,将商业蜃楼的标准强加于人。内容简洁清晰,但独创性的东西很少。
评分翻译的磕巴
评分观看,意味着将被看物置于一种景观的地位。而观看同时是一种交互关系,被看物由于物理原理,在理论上与观看者对视。本书并非是架构清晰的理论,而是一种散漫、碎片的闲谈。但有一条主线是清晰的,即它一直在尝试通过类似巴特的神话分析,进行一种祛魅的工作。复制技术改变了原作的地位,但也在创立着传统仍在的幻觉(本雅明);女性相对于男性,一直处于一种物化的、被观看的地位,裸像的假想观众因此都是一位男性,而起作用的实际上是幻想而非欲念;油画通过对现实的摹拟,使油画拥有者产生拥有实物之感,从而作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广告通过制造关于未来的幻觉麻痹群众,将商业蜃楼的标准强加于人。内容简洁清晰,但独创性的东西很少。
评分有些观点过于绝对了吧,画什么就代表占有或者拥有什么?这批判资本主义的力度,果然政治正确得不行。从这点来说,我更喜欢杰夫·戴尔,虽然没伯格深刻,但更洒脱,更自在。
评分相比大学时,这次读出了更多左翼画风。关于广告与油画语言的论述确实精彩,但这回更注意了视觉经验的阶级性、看与被看的对立、杰作如何从传统中反传统等观点。仍值得一读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