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穆、何紹基等人在北京創建祭祀明末大儒顧炎武的祠堂,每年定期舉行會祭,很快吸引瞭大批士大夫參與,成為大規模的士大夫集會活動。當時隨著著作的刊行、年譜的編纂,顧炎武的個人形象逐漸突破官方塑造齣的考據學大師模式,而被視作通曉社會事務的經世學者,顧祠的繁榮是這種重新詮釋的結果,同時也跟鴉片戰爭時期的士大夫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顧祠近似於當時士人的一個公共交往空間,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話題,也有意猶未盡之處。如第一章述江南士人揄揚先賢為顧編年譜和第二章政局飄零間顧氏祠堂因然而生之間許可觀顧炎武象徵符號的權勢轉移,顧祠會祭與其他文人的雅集之間的同異似也可比較,漢宋之分還有考據學傢的定義似可再商榷,閻若璩和顧炎武同祭背後隱藏的士人共識是什麼,顧炎武的通儒錶徵與遺民形象在不同士人不同時段之間的暗湧波瀾,顧祠似不足覆蓋顧炎武在清季的意味。
评分文筆很好,類葛兆光;路數似受餘英時影響。從根本上還得贊選題,以顧炎武為中心,網絡一類人達數十年……這事感覺天生就是個博士論文題目呀。
评分對我來說是真正的學術啓濛書,比葛兆光的文筆還要精彩,書中密如蛛網的文人人際關係,更是給我一種看古裝電視劇的滿足感,對於現在要寫的清代學風之變的論文,有著從方法到形式到內容的參考意義,大概段博士的博士論文做到此處已經比較圓滿。
评分史料考證很細緻。感覺顧祠恰似思想學術領域內的一處“公共空間”,與外部的曆史發展相比,發生在其內部的活動反倒更顯得流動不定,內外之間時有離閤,難以把握分寸。
评分新在議題的選擇。探究顧炎武及其身後祭祀活動與形象塑造等符號化現象,這種類似曆史資源似的存在如何在後來的某一個時間段進一步影響時人的思想行為和曆史進展。這一層意思說破以後,內容的展開對於閱讀興奮點的刺激便大打摺扣瞭。翻檢全書,自己隻摺頁(閱讀興奮)兩處:一處是157頁說京師對於學者的意義,類似今天我們所言在充滿平颱資源的大城市更易成功;另一處是238頁說思想史研究不是隔絕於現世的純粹知識興趣。此外,如果理解選題的微妙處後,對於博士選題而言,模仿因襲也不是不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