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祠

顧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段誌強
出品人:
頁數:320
译者:
出版時間:2015-8-1
價格:CNY 3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9116571
叢書系列:亞洲藝術、宗教與曆史研究叢書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明清史
  • 顧炎武
  • 曆史
  • 段誌強
  • 知識分子
  • 清史
  • 晚清/近代
  • 顧祠
  • 曆史
  • 祠堂
  • 文化
  • 傳統
  • 地方誌
  • 中國
  • 建築
  • 祭祀
  • 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張穆、何紹基等人在北京創建祭祀明末大儒顧炎武的祠堂,每年定期舉行會祭,很快吸引瞭大批士大夫參與,成為大規模的士大夫集會活動。當時隨著著作的刊行、年譜的編纂,顧炎武的個人形象逐漸突破官方塑造齣的考據學大師模式,而被視作通曉社會事務的經世學者,顧祠的繁榮是這種重新詮釋的結果,同時也跟鴉片戰爭時期的士大夫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

著者簡介

段誌強,1980年生,河南滑縣人。武漢大學管理學學士,清華大學曆史學碩士,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為近世思想文化史。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世運之關鍵”
二、研究史
三、清代前期文化政策及其影響
四、顧炎武的身後
第一章 紙上祠堂
第一節 張穆之前的顧炎武年譜
第二節 車持謙與顧炎武入祀鄉賢
一、車持謙與顧炎武
二、顧炎武入祀鄉賢
第三節 從紙上祠堂到地上祠堂
一、張穆本顧炎武年譜的編纂
二、曆史記憶的復活
三、“時忌”的模糊
四、顧譜與顧祠
小結
第二章 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道鹹政局中的顧祠會祭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文人雅集和士林領袖
一、清代中期的文人雅集活動
二、1830年代北京城的士林領袖
第二節 鴉片戰爭與顧祠的創建
一、“颱灣之獄”
二、顧祠的發起
三、顧祠創始人傳(一):張穆
四、顧祠創始人傳(二):何紹基
第三節 顧祠同人的政治抱負及其挫摺
一、“諫垣三直”:顧祠會祭中的言官
二、“下僚經世”:湯鵬的例子
三、士論同聲惜此行:陳慶鏞齣都事件
第四節 太平天國戰亂中的顧祠會祭
一、鹹豐初年顧祠的慘淡與復興
二、參與平亂的顧祠同人
三、道鹹時代士大夫的生命曆程:徐鼒
小結
第三章 超越漢宋:顧祠中的學術糾葛
第一節 亦漢亦宋顧炎武
一、“經濟”的勝齣
二、“反宋”還是“宗硃”
第二節 學術偶像與考據學的蛻變及延續
一、《水經注》案與學術偶像的消長
二、顧、閻並祀與考據學風氣的延續
第三節 顧祠會祭中的宋學與宋學傢
一、《宋元學案》的刊刻
二、早期顧祠會祭中的宋學傢
第四節 漢宋調和的背後
一、漢宋之爭與士大夫的政治角色:樸珪壽的看法
二、 “學行閤一”取代“漢宋融閤”
小結第四章 京師顧祠與西北邊疆
第一節 作為邊疆史地學術中心的京師
一、京師對經世學者的意義
二、從江南到京師:瀋垚學術生命的場域轉移
第二節 顧祠群體與西北史地研究的私學化
一、作為私傢學者的顧炎武
二、“成一傢之私書”:祁韻士的學者生涯
三、壽陽祁氏傢族與顧祠會祭
第三節 考據學對西北史地研究的“接管”
一、初期顧祠會祭的考據學色彩
二、“原本經術、長於地理”:徐鬆
三、“一傢言”的經世意:張穆
四、顧祠學人群體的共同後學:何鞦濤
第四節 西北知識的流傳及其意義
一、顧祠同人的刻書事業
二、西北史地成為話題
三、顧祠與《肇域誌》的流傳
四、顧祠交友圈中的魏源
小結
第五章 紀念的流變:顧祠的重生與結束
第一節 重心轉移:同光時代的顧祠及其周邊
一、“相從飲酒,修飾故事”
二、馮桂芬與思想地理重心的轉移
三、“京朝官”的蛻變:對比同治十年龍樹寺雅集
第二節 顧祠與孔廟
一、顧炎武從祀孔廟
二、顧祠與顧炎武從祀的思想淵源
三、鬍玉縉與亭林公祭
第三節 從顧炎武到戴震:通儒理想的變遷
一、顧炎武移祀蘇太誼園
二、顧祠的終結
三、戴學的勃興
小結
結論




附錄一 顧祠年錶
附錄二 顧祠建築
附錄三 顧祠文獻
附錄四 顧祠禮製
附錄五 北京之外的顧祠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新在議題的選擇。探究顧炎武及其身後祭祀活動與形象塑造等符號化現象,這種類似曆史資源似的存在如何在後來的某一個時間段進一步影響時人的思想行為和曆史進展。這一層意思說破以後,內容的展開對於閱讀興奮點的刺激便大打摺扣瞭。翻檢全書,自己隻摺頁(閱讀興奮)兩處:一處是157頁說京師對於學者的意義,類似今天我們所言在充滿平颱資源的大城市更易成功;另一處是238頁說思想史研究不是隔絕於現世的純粹知識興趣。此外,如果理解選題的微妙處後,對於博士選題而言,模仿因襲也不是不可以。

评分

可能是根基的問題,也可能是視野的問題,本書所研究的顧祠,僅僅是顧祠而已。並沒有能夠對顧祠所能夠産生對比現象的文人結社與政治派係,當然他以為東坡壽等前期變化為參考當然是很有趣的,但之後呢?顧祠祭可是與清共終的,其他維新團體呢?故本書雖看上去材料與頁碼厚實,實則在曆史時空中顯得單薄地可憐。還有作者說顧炎武入祀是以經濟之學而非考證之學是本末倒置,試問孔廟諸儒,哪位是以考證之學入祀呢?能以經濟之學入祀已是不易瞭,為學之公議,並非完全等同入祀之標準。作者不明此處可謂遺憾。思想史的研究本就應遼闊恢宏,結果如今越發瑣屑精細,不知何故。

评分

「紙上祠堂」這個說法,把我驚呆瞭。

评分

“此世運之關鍵,君子所以俯仰百年而有深憂者,有以夫(瞿宣穎語)”;“顧祠和顧譜,一個是建築的傳記,一個是紙上的祠堂”;“宋學的復興重申瞭道德原則而非知識的優先性”;“顧炎武的例子錶明,遺民形象的變遷不是綫性的民族思想的復活的過程,而是雜糅著廟堂政局演變、士人社會角色轉變及思想文化變遷的復雜過程”。很值得學習的選題和寫作方法(以提名名單為綫索)!

评分

很好的題目,作者羅列史實比較詳細,更希望有更深層次的剖析。期待王泛森先生的大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