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帆
出品人:
页数:426
译者:
出版时间:2015-5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11232
丛书系列: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民族国家
  • 民族主义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学
  • 国家政权建设
  • 中国政治
  • 历史学
  • 历史
  • 民族国家
  • 近代中国
  • 国家认同
  • 民族主义
  • 政治史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建设
  • 民族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权建设问题为研讨的主题。在中国民族国家认同上,作者从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先探讨华夏族、汉族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再过渡到中国固有的国家观念、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解释近代中国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历程。在政权建设问题上,作者从中央政权建设和地方政权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揭示了政权建设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历程。本书旨在制度史和思想史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将观念层面的思想史和制度层面的政权建设结合起来。本书对于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研究者和学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学术史的研究,出版《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中国学术:古典与现代之间》、《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清代理学史》(中卷)、《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等为代表的专著多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史学集刊》、《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文献》、《大陆杂志》(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

邱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一直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在学术界有良好反响。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编民族国家认同
第一章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原理
一、民族、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
二、民族国家认同
第二章从“夷夏之辨”到中华民族认同
一、“夷夏之辨”
二、西方近代民族学说的引入与流传
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演变
四、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及其论争
五、中华民国的建立、发展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实现
第三章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一、“天下”与“中国”
二、王朝与国家
三、“民族国家”的近代新知
四、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实现
第二编中央政权建设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引人
一、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初步认识
二、早期维新派对西方宪政体制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从戊戌到新政
一、戊戌变法时期引入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准备和尝试
二、清末新政时期全面引入西方政治制度的尝试
第三章民国建立与政权建设
一、《鄂州约法》与湖北军政府建设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
三、北京政府的政权建设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建设
第三编地方政权建设
第一章地方督抚争权和中央反制的政治格局
一、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走向
二、制约清后期权力走向的疆臣任免调配权力体制因素
三、影响晚清权力走向的财税控制权力体制
四、影响晚清权力走向的军队控制权力体制
第二章新政与地方自治
一、县一级地方自治的试点
二、地方自治的全面展开
三、地方官制改革和谘议局的建立
第三章 民国政治格局下的地方政权
一、地方立法机关
二、地方行政和军政机关
三、地方司法机关
结束语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偏重于史实的罗列,当资料看不错。对于政治学,社会学关于此问题的丰富讨论基本视而不见或未加吸收,也就不会有什么深度。

评分

图书馆找到的,资料倒是挺翔实的,但是基本没有分析,比如民族认同和国家政权建设两个大的方面,二者是怎样结合发生关联,从而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作者倒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好。

评分

图书馆找到的,资料倒是挺翔实的,但是基本没有分析,比如民族认同和国家政权建设两个大的方面,二者是怎样结合发生关联,从而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作者倒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好。

评分

图书馆找到的,资料倒是挺翔实的,但是基本没有分析,比如民族认同和国家政权建设两个大的方面,二者是怎样结合发生关联,从而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作者倒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好。

评分

偏重于史实的罗列,当资料看不错。对于政治学,社会学关于此问题的丰富讨论基本视而不见或未加吸收,也就不会有什么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