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晉之際的諸種研究,大體是站在陳寅恪先生相關論述的延長綫上加以發展、修正,運用政治集團學說所具有的利弊在這一時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體現。自從1980年代以來,湧現瞭不少從個彆曆史事件的考證入手,通過細節的考證復原魏晉之際政治變局的佳作,本書之作亦得益於此。《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傢族網絡》采取將政治史與傢族史研究相結閤的方式,一方麵在政治史的脈絡中探討西晉權力結構從形成到崩潰的過程,另一方麵考察魏晉大族之間的政治、婚姻、交往網絡,探究這一網絡在魏晉政治變局中發揮的作用。
仇鹿鳴,1981年生於上海,2000年考入復旦大學曆史學係,2003年獲得提前攻讀碩士資格,2005年轉入博士階段學習,2008年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其实并没有超出陈寅恪先生以阶级斗争与升降看魏晋史的框架,只不过在细节处有所修正。这本书的两大洞见是:一、司马氏继承了曹魏官僚的基本盘,并将之逐渐改造成晋臣,是以晋初并没有像许多王朝开国时那样气象一新,反倒是世官世宦垄...
評分这本书是这几年不多见的很显示作者功力的政治史的研究著作,作者首先揭示了司马氏在河内的家族网络以及上升至首都的过程,接下来关于高平陵之变中曹魏元老政治态度的诠释,以及司马氏集团中两种势力之间的裂缝,并以此贯穿之后一章的研究,最后关于武帝的政治转变分析也...
評分历史学大概是抵御理论化最坚决的一门学问。在每一个领域的极端状况里,也更容易观察到支配该领域的对语,两个对立项之间的作用。把常规的学术史梳理升华为史学史与理论反思,仇鹿鸣在这方面做得叫人钦佩。他的研究实践也撑得住理论关怀,不流于空谈。因此,想从他这部“新经典...
評分只能说是跪着看完的,后三国时代之精彩不逊于前代,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司马氏一族军功起家而非一开始就是儒学士族: 司马氏的乡里势力是其得以稳定权位的重要基石;高平陵之变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冒险,这场政变并不是司马家与整个曹魏势力的对抗,而是司马氏联合被曹爽破坏...
評分历史学大概是抵御理论化最坚决的一门学问。在每一个领域的极端状况里,也更容易观察到支配该领域的对语,两个对立项之间的作用。把常规的学术史梳理升华为史学史与理论反思,仇鹿鸣在这方面做得叫人钦佩。他的研究实践也撑得住理论关怀,不流于空谈。因此,想从他这部“新经典...
不錯。除瞭通篇的“筆者”如飯中沙礫。
评分與陳氏一門士寒互鬥的著述一並重讀。作者反彈琵琶,力圖以更具社會原理(親屬)和政治原理(官僚)的社會科學洞見來重建魏晉政治,細節閤理,腦洞舒張,令人可信可愛。作者復原史實裏,官僚提攜、政鬥和親姻攀緣、扯裂無一不侵潤士寒分際的因素,隻不過不是充要條件,而是必要非充分。微瑣的事件過程也很難去證僞彌散的人心氛圍,靜態觀念與動態行動在事件中的纏繞狀態很難分解,或可分析。
评分2019.053 可能是讀書以來最不像博士論文的書瞭,作為曆史科普書也完全看得進
评分不錯。除瞭通篇的“筆者”如飯中沙礫。
评分【2018第46本】或名《司馬氏興衰史》,起於司馬懿,止於司馬炎,曆經祖孫三代四人,通過聯姻、同僚、交遊、徵闢等方式凝結政治力量,最終代魏興晉。本書梳理瞭司馬氏掌權的重大節點,如“高平陵之變”,將武庫和司馬門作為必爭的戰略要衝。又如“壽春三叛”,由司馬懿父子三人分彆平定的三次叛亂,都發生在勢力薄弱的淮南重鎮,而前往剿滅的功臣正好成為下次叛亂的罪臣,這一離奇現象充分錶明司馬集團內部鬥爭之激烈。滅蜀和滅吳時,又都發生“二士爭功”的悲劇,源於寒族與士族的矛盾,鄧艾遭猜忌全族伏誅,而鍾會雖死,父兄得免;隻因鄧艾齣身微末,而穎川鍾氏司馬傢不敢得罪。同樣的理由也適用壽春三叛將:王淩和諸葛誕居然平反,毌丘儉則無。司馬炎稱帝時根基薄弱,其弟司馬攸則聲望極高,隻好重用外戚,削弱宗室和功臣,留下八王之亂的禍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