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黃昏》描述瞭從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歲月裏,莊士敦在其人生頂峰時期與中國結下的不解之緣。其時,中國媒體針對莊士敦本人和溥儀有諸多的責難,而莊士敦所關心的,顯然隻是他對那些年裏所發生事件的記述,可以對那些責難作齣一勞永逸的反駁。為瞭迴應對他和皇上的批評,莊士敦描繪瞭在紫禁城那個奇異、封閉的世界裏獨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圖景。莊士敦諳熟中國曆史與文化,於是,那個幾近為人遺忘時代的豐富的曆史細節,雪泥鴻爪般躍然於莊氏之筆端。加之,他與溥儀的密切關係,以及與那個時代許多大人物私人關係之熟稔,使得莊士敦得以對他們盡情褒貶點評。
著者:莊士敦(Reginald Flemjng Johnston 1874-1938),英國人,溥儀的英文老師。在中國生活三十餘年,深諳中國曆史文化和風俗人情,與當時的風雲人物接觸頻繁,並參與瞭中國宮廷的政治鬥爭。
譯者:富強,滿族,畢業於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文學碩士。曾任大學教師、自由撰稿人、編輯等。有多篇論文、小說發錶,多部著作、譯著問世。
(本文刊于2019年11月8日《北京晚报》) 关于溥仪的人生故事,中国读者早已不陌生。透过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我们能为溥仪及其时代构建起基本的叙事轮廓,但高伯雨翻译的《紫禁城的黄昏》仍然显得独具一格,它为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细节...
評分(刊于2020年1月18日“上海书评”,发表时题目改为“庄士敦的帝制情结与高伯雨的家国心事”) 《紫禁城的黄昏》是英人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的名著,迄今已有不下五六个中译本,但是最早的中译本却是最近引进大陆的高伯雨(1906-1992)的译注本(上海...
評分(刊于2020年1月18日“上海书评”,发表时题目改为“庄士敦的帝制情结与高伯雨的家国心事”) 《紫禁城的黄昏》是英人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的名著,迄今已有不下五六个中译本,但是最早的中译本却是最近引进大陆的高伯雨(1906-1992)的译注本(上海...
評分这是一位帝师的回忆,看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电影中的一幕幕画面,为之婉惜文物珍宝的破坏。 对于那个时期来说是民国黎明,清朝末期的黄昏,庄士敦他与溥仪的主要交往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以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客观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艰难过渡...
評分当意大利影片《末代皇帝》荣膺198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这似乎注定了英国人庄士敦这本《暮色紫禁城》的热销。在中国文献中,庄士敦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侵略的急先锋,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
譯筆通暢,可讀性強。但譯者不時「跳齣」以「曆史後來者」的角度對莊士敦的文本進行指摘評斷,深以為不佳,而且其所依據的多為「認罪式」的《我的前半生》,這本書本就是特殊情形下寫就,已然被無奈地粉飾妝點。翻譯者不是書評傢,還是專注於「信達雅」吧。盡力呈現一個多麵的時代,一個復雜的人,至於孰是孰非,讀者自有論斷。因此,太過「曉暢」的文筆反而讓人起疑,是否有「筆塗之嫌」猶未可知。
评分光緒好可憐/人視野有局限性以及記憶改變往昔都無所謂 但要把迴憶錄寫成“我沒幫溥儀復闢”的辯白書就沒勁瞭 但人傢說得再不對你把反駁觀點都寫到正文上是幾個意思!!/最心塞的是我發現09年就看過這本書 然而毫無印象
评分注釋太搞笑瞭,莊士敦說溥儀的文學素養很好,經常低調匿名發錶文章,不愧是他教的學生,結果注釋說彆聽莊士敦瞎逼逼,據考證溥儀發錶的那些文章都是抄襲的。從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闢和馮玉祥逼宮,莊士敦確實是深惡痛絕的,包括對慈禧、太監、內務府等都是完全否定,而作為帝師的他,對學生溥儀的深厚情誼和忠心也是無以言錶,隻是曆史從來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實的真相即使是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還是溥佳的《清宮迴憶》也未必都是實情。
评分比較好讀懂,但也確實能感受到作者在自身立場上的價值偏頗,譯者經常跳齣來指齣作者的時代局限性和自身利益點,這不也正好說明瞭,曆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哎~
评分比較好讀懂,但也確實能感受到作者在自身立場上的價值偏頗,譯者經常跳齣來指齣作者的時代局限性和自身利益點,這不也正好說明瞭,曆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