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倫理學中的幾個論題。讀過幾本書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體會、思考,嘗試用當代中國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這些道理重新講述;有些,前人好像講得不太對不太好,我嘗試講得更好些。也許沒做到——我一直對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幾個讀者能與作者一樣,感到誠實的思考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隻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麼路,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
在最初“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沒誰一開始通透瞭解自己的本性,瞭解周邊環境並預見環境的變化。我們一開始不可能通透瞭解自己的本性,這不在於我們還不夠聰明,而在於我們的本性在一開始不夠具體,本性有待在盤根錯節的實踐中嚮我們逐漸清晰地顯現。我們大概可以在這個意義上去理解歌德說他的浮士德是一係列越來越純粹或純潔(rein)的努力。我把這個“純粹”或“純潔”理解為:自身通透。我以為,這種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義——洞明自己行在何處,渾然一體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從而能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把自己大緻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陳嘉映,1952年生,曾先後任教北京大學哲學係、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哲學•科學•常識》《說理》《價值的理由》《簡明語言哲學》等;譯有《存在與時間》、《哲學研究》《感覺與可感物》等。
每个人在成长中的某一天,大概都会开始考虑存在的意义,考虑生活的方向。穿过岁月的羊肠小道,面对逐渐开阔的世界的时候,难免会有惶恐不安。而时代在发展,传统在脱节,理性化的时代里,纵然穿梭着满天的人生大道理,熬着四处飘香的鸡汤,或许都无法掩盖很多人内心里那一丝丝...
評分 評分「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乍一看书的题目,好像是要给出“好生活”的标准,恰恰相反,陈嘉映不是在写心灵鸡汤,他在从伦理的视角来澄清概念。什么是伦理与道德?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普适性与个殊性?真的存在普世价值吗?陈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一次又一...
評分可能因為相關觀點都太熟悉瞭,讀下來感覺沒有以前那種穿透力。
评分這麼水的一本書竟然如此受推崇~~~~
评分還真不是雞湯。選擇什麼生活方式纔是善好的,隻有對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人而言纔成其為問題。在一個正常社會纔有可能談論良好生活的選擇,但是如果置身極端境地,普通人就喪失選擇良好生活的前提瞭,因為大是大非麵前,又是被拋擲在一個汙濁的極端環境中,除非大德大勇大智之人,道德感極其強烈的同時兼有經驗的洞察和堅強意誌下的行動力,常人是不具有自我實現的可能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最後還是歸結到對社會的考察,而這又不可避免是一個聯結於當下的政治哲學問題,對此總要作齣一個判斷纔足以支撐自己的行動。
评分讀瞭三遍。陳嘉映的素樸、俏皮和細膩都是我所喜愛的。為快樂而快樂不是倫理,正如買春之人隻是以快樂為目的,賣春女是她達成目的的手段。倫理是快樂的行為,但其本質還在於行為。因此,屈原和梵高都不是那麼的“快樂”,因為他們的行為中有一種精神。
评分要言不煩;最後一部分談相對主義談得好。要說遺憾之處,則各章論題相對分散,更像一部隨筆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