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何伟亚开宗明义地表述了他不是在提供一种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模式,也不是在提供替代传统冲突论的描述方式,而是尝试对“马嘎尔尼使华”事件进行重新审视。传统上人们偏爱把“马嘎尔尼使华”解释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等等。而何伟亚正好试图说明,中英两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两大帝国构建之间的冲突。
何伟亚(James L. Hevia),男,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其他著作有《英国的课业:l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等。
看中俄关系史,雍正两次派使团出使莫斯科,恭祝沙皇即位等。 使团在面见沙皇时候,还对沙皇磕头。 为什么到乾隆见英,反而感觉盲目自大呢? 实在不能理解,100年前雍正就按照国际礼仪与俄国交往,为什么他儿子不懂。
评分 评分 评分1793年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华事件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后人对其的解读也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领域。传统上的看法或多或少都受到费正清“冲击-回应”以及“朝贡体制”观点的影响。而何伟亚(James L. Hevia)的《怀柔远人》正是对此类观点的一种回应与反...
评分后现代史学之一种,试图摆脱现代/前现代、文明/愚昧、先进/落后的后见之明,重新审视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及冲突背后两套框架/两套文明体(天下观、朝贡体系VS英式民族国家/帝国海外扩张体系)的冲撞与矛盾。何认为,今日存在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是16世纪以来欧洲全球扩张的产物,并已成为一种“自然化了的霸权话语”。与现代史学不同,后现代史学“不那么关注辨伪,而是更关注经过多重陈述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对史料的解释中本身就隐含着权力运作,要动摇的是既存史学知识产生的常规方式:“他们按照界限清晰的时空褓来安排其叙述;将文明与民族自然化为恒定的历史分析单位;据线性的因果关系组织事件;明确以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来界定社会成分;并将历史发展侵害成黑白分明的各个阶段。”罗志田老师的译序非常清楚,推。
评分M
评分方法本身并不骇人,方法实践才是深渊。“介入”权力关系中的“史料”和解释无可厚非,削弱事件生产者的理解以获取“历史”介入者的多余空间,似乎就有些事与愿违,在介入者权势过度扩张这一面,“多头制”和“依中线而行”两章暴露的语言和基本理解问题已经足够明白,尽管像这样的书总让人由衷默许收获大于失落、争论水平提高的代价也很难压倒“介入”带来的诱惑。
评分就还行吧…
评分方法本身并不骇人,方法实践才是深渊。“介入”权力关系中的“史料”和解释无可厚非,削弱事件生产者的理解以获取“历史”介入者的多余空间,似乎就有些事与愿违,在介入者权势过度扩张这一面,“多头制”和“依中线而行”两章暴露的语言和基本理解问题已经足够明白,尽管像这样的书总让人由衷默许收获大于失落、争论水平提高的代价也很难压倒“介入”带来的诱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