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何伟亚开宗明义地表述了他不是在提供一种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模式,也不是在提供替代传统冲突论的描述方式,而是尝试对“马嘎尔尼使华”事件进行重新审视。传统上人们偏爱把“马嘎尔尼使华”解释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等等。而何伟亚正好试图说明,中英两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两大帝国构建之间的冲突。
何伟亚(James L. Hevia),男,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其他著作有《英国的课业:l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等。
看中俄关系史,雍正两次派使团出使莫斯科,恭祝沙皇即位等。 使团在面见沙皇时候,还对沙皇磕头。 为什么到乾隆见英,反而感觉盲目自大呢? 实在不能理解,100年前雍正就按照国际礼仪与俄国交往,为什么他儿子不懂。
评分 评分这两天有机会翻了翻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翻译的错误超多,而且文字很不通顺。请注意,不是说何伟亚的翻译错误多(确实不少),而是中文本的翻译错误更令人惊讶不已,某种程度上何伟亚给译者背了黑锅。 有些地方译者的基本英语水平都不过关。比如第83页(对应英文版第80页),原文...
评分上William Rowe做presentation用,包括了后来周锡瑞、艾尔曼胡志德和何伟亚几人就此书争论的文章总结。 James Hevia,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Levenson Book Prize, 1997 (Associatio...
评分读毕何伟亚此书,第一次阅读后现代主义著作,最大的感受是——当内容探究到一定程度难以出新时,写法上的突破也可以成为新视角另辟蹊径的途径之一。 该书整体架构打破之前中西现代与传统、工业与农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看法,从两大帝国主权观念和重权力关系的方式相互竞争...
没想到这一本比《英国的课业》更具颠覆性。抛开后现代史学的种种争论,何的叙述大致也是按照事实重建加理论分析的“传统”套路来的,我个人是觉得非常可靠的论述。何伟亚提出马嘎尔尼使华事件不是文化或文明误解,而是两种帝国构建或两种礼仪模式的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这是一个颇为复杂而新颖的论点。我无法说读懂了支撑这一点的很多证据,但是至少给我一个重新学习中国的“礼”的契机。
评分翻译感人,看得十分费劲。关于讨论西方的精神世界和帝国的宇宙道德秩序部分有启发性。所谓后现代史学实践起来看来不像理论上那样神奇,更多是提供视野和反思。
评分也算是见证我的初心了
评分后现代史学之一种,试图摆脱现代/前现代、文明/愚昧、先进/落后的后见之明,重新审视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及冲突背后两套框架/两套文明体(天下观、朝贡体系VS英式民族国家/帝国海外扩张体系)的冲撞与矛盾。何认为,今日存在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是16世纪以来欧洲全球扩张的产物,并已成为一种“自然化了的霸权话语”。与现代史学不同,后现代史学“不那么关注辨伪,而是更关注经过多重陈述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对史料的解释中本身就隐含着权力运作,要动摇的是既存史学知识产生的常规方式:“他们按照界限清晰的时空褓来安排其叙述;将文明与民族自然化为恒定的历史分析单位;据线性的因果关系组织事件;明确以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来界定社会成分;并将历史发展侵害成黑白分明的各个阶段。”罗志田老师的译序非常清楚,推。
评分如罗大师在序言所说,朝贡国和互市国在清朝的宾礼体系里是有区别的,英国是互市国就不应和朝鲜等朝贡国比。帝国宾礼与英国外交是两种不同的对外交流方式。宾礼如果不简单定义为固步骄矜,应是一种视来者的态度而做出应变的礼仪,是双方通过互动而共同达成的。恭敬谦卑能得到皇帝恩赐,否则应施以教化和惩罚促使其认识到逾矩。还是有点意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