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 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發揮作用。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收錄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原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修訂說明:
趁著本書再版的機會,我請助理將全書再次校讀一遍,並核對全部引文及研究資料,同時也增添了若干新的研究訊息,對少數內容做了修訂。本來曾考慮加入新發表的文章,最後也打消了念頭。所以,全書基本上仍然維持原貌,做為自己過往學術工作的記錄。因為我對本書主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相關問題仍然持續關注,並陸續撰寫新的文章,希望未來能夠出版本書的「續編」,對這個問題做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1983年,严耕望提出了“史学四大家”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成为定论。这个提法认为,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和钱穆,代表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出生于天翻地覆的19世纪末,既有旧学功底,又受新潮熏沐,各自卓然成家。但今天回头再看,除了钱穆以外,其他人门下,似乎都...
评分《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汎森对于权力这一“微观力学”进行探讨时视野呈现的立体性。他的关注点不仅是从上至下的,也就是从“控制策略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这是一种更常见的分析策略,以权力的施用者为主体,分析其运作话语的路径——同时,他的观察也是...
评分1983年,严耕望提出了“史学四大家”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成为定论。这个提法认为,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和钱穆,代表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出生于天翻地覆的19世纪末,既有旧学功底,又受新潮熏沐,各自卓然成家。但今天回头再看,除了钱穆以外,其他人门下,似乎都...
评分不久前,学者陆扬在他的微博上调侃,当下的中古史研究中势力强大的是“拜物教”(material culture)、“多神教”(popular belief)与“刑侦验尸学”(the true story of X, Y, Z),“政治挂帅”(political history)则十分稀缺。我在转发之时加上了一些评论,大体是觉得在思想...
评分清代中期的管同(1780-1831)曾指出明清风俗之异。他说明代时大臣专权,而清朝即使是大学士和地方督抚也不过是奉命行事;明代时言官竞相言事,而清朝的御史们都可有可无;明代时的读书人讲学结社的甚多,清朝则完全见不到这样的事例;明代的士大夫能够主持清议,清朝则在科...
二刷。不得不说,联经版还是能比北大版提供更高的阅读享受(虽然北大版已经很好了)。王氏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些问题,如历史的“层次”、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集、在地人物的(创造性)反应等。一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也值得关注:涟漪效应/自我压抑、内部/外部解释、光谱浓淡等等。
评分唯一的不满是:过多地使用社会学方法建构答案。
评分宋明清三代的学术反转变动较大。对于佛理的挑战,宋明儒家拿得出手的方案就是融合与超越,为原来的儒家学说增补了许多新的思想,不过由于有力过猛,这种增殖反而遮蔽了原来儒家的本来面貌。清代学术开始反转,重新阐释儒家典籍。不管儒学怎么变化,它背后的土壤仍然是农田与皇权。即使那些观点异端的明末清初人士,仍幻想回到上古时期。没有西方这条鲶鱼,我们不会有丝毫地进步。
评分妹想到我竟然看完了。钱穆一系的就是喜欢不起来。思想史不感冒,好在学术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还可以看看。所以讲经会一文比较中意。毛细管那篇,大陆读者读起来毫无距离感,台湾人倒不一定了。说起帝国对书籍的控制,现在的书号制下,比起大清可容易多了。写作中作者的主体性很强,多转引,都老老实实标明,连思路来源都写出来。喜欢翻来覆去说话,不喜。
评分这是一个民族自我阉割的可悲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