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提出了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并将中国戏曲与德国戏剧进行比照对观,得出德国史诗剧不仅通过演员产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过音乐和布景达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表现的事件历史化的结论。本书中,布莱希特还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间离效果的产生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文论家、诗人,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受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在苏黎世的旅馆,见到了本雅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接触、思考中国古典文化、中国戏曲思想。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于柏林。
拜访“布莱希特作品系列”的译者之一,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丁扬忠先生时,他与我回忆起当年与黄佐临、陈颙导演一起排练布莱希特戏剧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外国戏剧,竟然演了80多场,还场场爆满,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人人都在论文中写布莱希...
评分拜访“布莱希特作品系列”的译者之一,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丁扬忠先生时,他与我回忆起当年与黄佐临、陈颙导演一起排练布莱希特戏剧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外国戏剧,竟然演了80多场,还场场爆满,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人人都在论文中写布莱希...
评分拜访“布莱希特作品系列”的译者之一,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丁扬忠先生时,他与我回忆起当年与黄佐临、陈颙导演一起排练布莱希特戏剧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外国戏剧,竟然演了80多场,还场场爆满,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人人都在论文中写布莱希...
评分拜访“布莱希特作品系列”的译者之一,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丁扬忠先生时,他与我回忆起当年与黄佐临、陈颙导演一起排练布莱希特戏剧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外国戏剧,竟然演了80多场,还场场爆满,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人人都在论文中写布莱希...
评分拜访“布莱希特作品系列”的译者之一,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丁扬忠先生时,他与我回忆起当年与黄佐临、陈颙导演一起排练布莱希特戏剧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外国戏剧,竟然演了80多场,还场场爆满,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人人都在论文中写布莱希...
并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问题 每次觉得对间离理解很清楚后去看就觉得反而糊涂了 原因是它的理论概述和实际戏剧的结合相比 后者太界限模糊了 充满了没有解释清楚的模棱两可 布莱希特当时的实践和电影中后期的实践有个很大的跨度 然而并没有人解释清楚 事实上间离本来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btw这本其实就是《布莱希特论戏剧》里的第三部分啊
评分挂羊头卖狗肉。不过政治借用强力的语言这点还不错。
评分布莱希特的文章其实操作性挺强的啊(跟阿尔托比的话),但我觉得这本集子最精彩的两篇是罗兰巴特写的给大胆妈妈的序言和话语研究。
评分布莱希特的部分对理解《四川好人》有帮助。巴特大篇幅谈论了大胆妈妈。巴特认为马恩直接反映现实的艺术观与布莱希特不同,但不是-乃是的模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信念。这种方法太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布莱希特祛除资产阶级文艺永恒与神秘的意识形态,将一切内容放置在舞台表面,小工具,动作,表情,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只要想想《卡拉马佐夫兄弟》,就可以体会到两者之间有多么相近。布莱希特的阐述很切直,关键点就在于具体的人与历史,不是-乃是的表演模式。而巴特,不得不说,文笔真好,就是文章编的有点问题。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应该倒置,观点明显有所转变嘛。
评分不谋而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