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Illuminations,纽约,一九六八年)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摧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暖昧的伦理学态度。
浅薄如我,未读过列斯科夫的作品,也不曾看过本雅明的书,但《讲故事的人》这篇一万五千字左右的文章,以作者深刻的思想和译者优美的文笔,给我带来了不少感受到“刹那震撼”的时刻。有一段时间没有读过这样令人惊喜又崇敬的文字了,关于故事的讲者和听者,关于死亡与记忆,关...
评分 评分【原文写于2015年9月,给冯师的读书报告】 本雅明也曾有以“讲故事的人”为题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讨论了尼古拉·列斯科夫的创作问题,而本雅明自身的创作亦显示出其讲故事的人的身份。本雅明作品的最大特征可以说是其文章布局构思以及思想内涵的碎片性,后来理论家将这...
评分本雅明的迷宫 我的双翅已振作欲飞 我的心却徘徊不前 如果我再不决断 我的好运将一去不返 ——盖哈尔德•舒勒姆 如何解读本雅明,就如同我们如何解读当下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结构一般矛盾而又纠结。本雅明的文字却始终如一个迷宫。这个迷宫并不是被...
评分I.驼背人 法玛,一个贪婪的女神,她有副多变的面孔。她所掌管的名声也是如此,或好或坏,或短暂或永久,有封面故事上虽臭名昭著却转瞬即逝的名声,也有灿烂辉煌的永世青名。身后声名是法玛最吝啬的,尽管它并不像其它声名那样武断,却常常比它们更牢...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仍然在(他永远在)回答《小说理论》,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和卡夫卡无论看多少次,热情都无法消退。巧得很,刚好看到王家新在林克译本的序里提到《译作者的任务》,也许以后有空了且真的敢拆本雅明会是这篇。因此也就更厌恶这本的翻译,特别是《讲故事的人》。虽然散篇也非常出色,但我还是更偏爱一长篇一整本的小天才。同样是谈本雅明,阿伦特可比桑塔格狠太多了,大刀阔斧迎面而来,“没有藏书他怎么生活呢?没有手稿中搜集的大量引言和摘录,他怎么去做事谋生呢?”想想看《本雅明档案》里拱廊街计划的原件,他那些卡片——他的残片和片断和永无止境的游荡!《历史哲学论纲》很神秘,很含糊,超乎寻常(他的寻常)的含糊。但仍然不确定他之“终结”意味着什么,我并不认为是福山的终结。也许还是戏仿是形式的终结之终结吧。
评分本雅明的“视力”
评分经典就是可以在文本间自信清晰地表达自己,而不需要太多注脚的助攻。
评分逃避希特勒的途中自杀;我们这代人中也有逃避刁的路上自杀。不得不说,我不喜欢他那个时代人写的东西,尤其是在字里行间弥漫的那种故作普鲁斯特的调调。当然这不是故作,而是言语压向写作的必然。9。
评分本雅明的“视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