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Illuminations,纽约,一九六八年)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摧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暖昧的伦理学态度。
刚读完大部分的第二遍,其中论波得莱尔的几个母题和普鲁斯特的形象两个章节未读。第一遍读完对本雅明的印象只有导言部分的零星内容,其中的文章,读完着实‘毫无感觉’。最为关注的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一节。 读完第一遍不久,看到南大艺术研究部组织的陈平老师关于李格...
评分汉娜-阿伦特编,当时她在美国默默无闻,通过引介本雅明和著述逐渐获得了声望。而本雅明,似乎在她心目中是与尼采和海德格尔可以交手的人物。尽管本雅明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逃兵,一个集市中的流浪艺术家。 似乎本雅明热度很高,这本08年出的书已经有了电子版。张旭东的前言倒是...
评分 评分 评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仍然在(他永远在)回答《小说理论》,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和卡夫卡无论看多少次,热情都无法消退。巧得很,刚好看到王家新在林克译本的序里提到《译作者的任务》,也许以后有空了且真的敢拆本雅明会是这篇。因此也就更厌恶这本的翻译,特别是《讲故事的人》。虽然散篇也非常出色,但我还是更偏爱一长篇一整本的小天才。同样是谈本雅明,阿伦特可比桑塔格狠太多了,大刀阔斧迎面而来,“没有藏书他怎么生活呢?没有手稿中搜集的大量引言和摘录,他怎么去做事谋生呢?”想想看《本雅明档案》里拱廊街计划的原件,他那些卡片——他的残片和片断和永无止境的游荡!《历史哲学论纲》很神秘,很含糊,超乎寻常(他的寻常)的含糊。但仍然不确定他之“终结”意味着什么,我并不认为是福山的终结。也许还是戏仿是形式的终结之终结吧。
评分在书店 看到编者和出版社便毫不犹豫买下 果然物超所值。就内容而言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反复吟读十年以上的书。汉娜阿伦特是真的懂得本雅明 译者靠谱 书籍封面和内页质感也让人有颇好的阅读体验。读懂本雅明还蛮费力气 但其灵感之丰盛 思想之甘美 不虚此行。
评分待重读。
评分技术是现代哲学的一大推动力。西方批评家的一大本事是被它评骘的东西好像都是它派生出来的。
评分磨磨蹭蹭看完了 读本雅明的感觉很像钱钟书 经常会因为不够系统而感到困惑 但一不小心又会发现很好玩很让人惊喜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