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冯友兰
出品人:
页数:970
译者:
出版时间:2014-6
价格:110.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094077
丛书系列: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中國哲學
  • 中国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
  • 学术
  • 两卷本
  • 通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冯友兰先生所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名著。

冯先生自谓就内容而言,此书有两点“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一是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同异、离坚白两派,二是区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实际上,如陈来教授所言,书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孟子的理想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王充自然主义,《论衡》的唯物主义,以及程朱异同,朱王异同,佛教的主观唯心论语客观唯心论”等诸多观点与提法,亦皆属创见。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考取公费留美资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提出的“释古”理论对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他本人的学术成果,更是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冯先生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冯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则标志其“新理学”体系的确立;1946年至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由其英文讲稿整理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以及英译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中国哲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文革”结束后,冯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在“耳目失其聪明”的情况下,积十年之功,“不依傍别人”,重新撰写了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更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哲学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涵养。冯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深远的影响。

目录信息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新序(一)
新序(二)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五章 南北朝之新道家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 录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
审查意见(国立编译馆)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虽然对比较重要的著作(或者说我觉得大概读完很快就会忘光的著作),我都争取写点豆瓣书评,但是看其他书评时,很遗憾地,抚掌会心一笑时少,对着屏幕咬牙切齿时多。 在内容本身而言,其实儒墨道法这些基本观点大家都并不陌生,尤其是当年有位在相关领域著作颇丰的老师曾经花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冯君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曩尝稍一翻涉,顷始阅尽,其殊胜处诚有如审查者所言;然于佛学未能与子学俱重,故于向来之儒道拘蔽,未尽解脱,以视蔡孑民先生“不以一派之哲学,一家之教义梏其心”,似有未逮。中国民族文化,哲学乃是主脑,竖承三千年来子学佛学之结晶,而横吸欧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娘为了研,也是蛮拼的!

评分

#CCNU时期# 上卷2013.09.23-2014.06.03 下卷2013.07.14-9.15

评分

这一本比在美国用英文写的简史要好的多,毕竟简史是给洋人看的,随便写写就行了,在现代的研究学习中连大纲的水准都达不到,成书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回国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就好的多,毕竟有诸多真同行,而不是胡适那种半中不洋的水平,80年代以后冯老拖着耄耋之躯硬写的《新编》就算了,固化的套路太多,刚从儒法斗争的思路走出来的学界还有种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硬感。 这一本里提出了许多在现在被接受为前提的立论观点,少数几本能把西方哲学的程式标准和中国传统思想相对应、会通的作品。其实儒法斗争的思路不错,但剔除其中的政治性后,实际上是孟荀之别,涵盖范围更广。孟子重情义、意志、道德,荀子重知识、方法、思维与理性,广博冷刻,而不似孟子之恻隐善心的温情。汉代经学实际上延续的就是荀子的路线,但宋代以后重塑法统皆以孟子为宗,故不同

评分

只读了上册

评分

大师水平确实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