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切尔诺贝利 纪实文学 纪实 诺贝尔文学奖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外国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 白俄罗斯
发表于2025-02-23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我们闭口不谈 我们相安无事
评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纪实作品。太多思考,关于科技发展、集体主义、信仰、死亡、爱情。纪实文学区别于小说的地方在于你合上书,心里明白一切苦难都是真实存在过甚至继续存在着的。【回家后我去跳舞,遇到喜欢的女孩,我说“我们交往吧。”“有什么用?你是切尔诺贝利人了,我不敢和你生小孩。”】你还能说什么?关于死亡和爱情。
评分各阶层访谈拼成那起事件,有些上层人物访谈难能可贵。最深的感触是斯拉夫人的集体价值观深入骨髓,进而一方面认同牺牲自我,一方面又对忽视个体的集体而愤怒。切尔诺贝利炸碎了人们的核心精神,个体被从集体中离弃,同时还被剥夺了生活,太可怜,太无辜。但猜测里面的每个人如果转换了立场,他们也都会做出属于那个立场的行为吧。对集体精神下的个体而言,集体既是我自己,又是陌生人。ps.连日本印度和美国都检测到了核辐射,中国当时又怎样呢?
评分伟大的书。每一页都刺痛我心,时常读着读着就止不住的流泪。我们正生活在书中所描述的政体中啊:他们习惯欺瞒大众、伪造民意哄惑人心、公平正义喊的比美国还响亮。在巨大的核辐射面前,他们还是要牺牲别人成全自己,连爱情都被他们毁灭了。今年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评分我一直以为切尔诺贝利在俄罗斯。我以为那是无人区。我以为就算最严重的事故,只要封锁那片土地就可以将核危险值降低至最低。我以为照片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然而,我花了一个星期才看完这两百多页的文字。黑暗、压抑、恐惧、独裁、世界末日。切尔诺贝利事故有8吨多强辐射物泄露,所不知道的是,石棺之下还有200吨核原材料!我们同情切尔诺贝利人,他们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但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变成切尔诺贝利人。我们现在何尝又不是切尔诺贝利人呢?同样的政府同样的意识形态,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天灾人祸,又何不是一个个小小的切尔诺贝利呢?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这样一本纪实文学,能深深震撼我,揪心,我真实地感受着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却继续着我的悲伤。
切尔诺贝利核灾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国家仍以共产党专权执政,长久以来人民对政府的顺从,男人怀抱强烈民族意识,以保家卫国为大业,倒不一定想当时代英雄,但当国家有难绝对义不容辞,服从上级指令毫不质疑,因此在未经专业训练,未具任何配备下,拿着铲子对抗原子,确实有如手...
评分 评分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事件30周年纪念日。1986年的那天凌晨,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炉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产生的辐射线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总和的100倍。 事故发生时,反应炉附近的居民纷纷站到高处欣赏爆炸的绚丽火光。其...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